reading-notes

张俊的读书笔记

View project on GitHub

科学革命

cover

作者: [美国] 劳伦斯•普林西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13-12
页数: 288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牛津通识读本
ISBN: 9787544745185

豆瓣链接

第一章 新世界和旧世界

文艺复兴及其中世纪起源

“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常使我们想起桑德罗·波提切利、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列奥纳多·达·芬奇、安吉利科等名人完成的艺术和建筑杰作。但文艺复兴远不只是美术的繁荣。文学、诗歌、科学、工程、民事、神学、医学及其他领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也应该记住,这并非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陷落、古典文明灭亡之后欧洲文化的第一次重要繁荣。至少有两次更早的“复兴”或“重生”。

第一次是加洛林文艺复兴,发生在公元8世纪末查理曼的军事征服之后,它使中欧在公元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更为稳定。查理曼在亚琛的宫廷成了学问和文化的中心,为后来大学奠定基础的大教堂学校便是源于这一时期。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查理曼为“罗马人的皇帝”,为加洛林改革定下了基调:试图回到古罗马的荣耀。建筑、造币、公共建筑甚至是书写风格都在有意模仿帝国时代的罗马人或至少是9世纪所想象的罗马人。

拉丁欧洲的第二次“重生”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尽管强度逐步减弱,但其势头一直持续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这次“重生”即所谓的“12世纪文艺复兴”,科学、技术、神学、音乐、艺术、教育、建筑、法律和文学中的创造力喷薄而出。这一繁荣的起因尚有争议。一些学者指出,从11世纪开始的欧洲气候更为温暖宜人(被称为“中世纪暖期”),农业的进步使食物增多、经济繁荣,欧洲人口短时间内翻了一番甚至增至三倍。城市中心的兴起、更稳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更为充足的食物以及随之而来的从事思考和学术的更多时间,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促成这次复兴。

人文主义

我们最好谈及复数的人文主义(humanisms)——思想、文学、社会政治、艺术和科学上的一些彼此相关的潮流。人文主义者持有一种非常普遍的信念,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兼具现代性和新颖性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应当结合古代人的成就加以衡量。

人文主义者对罗马学问的重新恢复伴随着希腊语研究的复兴。

一些人文主义者固然会批评教会的恶习,蔑视经院神学,但他们决不反对基督教或宗教。事实上,许多人倡导的教会改革与他们期待的语言改革相平行——通过回到古代、回到公元后最初几个世纪的教会来实现。

印刷术的发明

1450年左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满足了人文主义者对文本的兴趣。这一发明(或至少是其成功推广)要归功于约翰内斯·古腾堡(约1398—1468)印刷机创造出一个史无前例的印刷文字的新世界,一个读写文化的新世界。

航海大发现

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关于新世界的报道和样本都是经由西班牙和葡萄牙来到欧洲的,它们改变了欧洲人的动植物知识和地理学知识。很难想象从新世界大量涌入欧洲的材料有多少。新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品以及关于新的民族、语言、思想、观察和现象的报道使旧世界目不暇接,难以消化。这是真正的“信息过剩”,它要求改变关于自然界的想法,用新方法对知识加以组织。

基督教改革

1517年标志着基督教内部开始出现一种深刻的、往往伴随着暴力的持续分裂。那一年,奥古斯丁会的神职人员和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483—1546)在维滕贝格大学城提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这些论纲或命题以经院论辩主题的格式写成,集中批判了当地出售赎罪券的不当做法,这种做法在神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章 关联的世界

近代早期思想家看到的世界是真正希腊意义上的宇宙(cosmos),即一个秩序井然、恰当安排的整体。在他们眼中,物理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密切交织在一起,并且与人和神紧密相关。他们的世界织成了一张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目的、密布着意义。因此对他们而言,研究世界不仅意味着揭示其内容事实并加以分类,而且意味着揭示其隐秘设计和无声的寓意。 这种看法与现代科学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益专业化使现代科学家只关注那些狭窄的研究主题和孤立的对象,其方法强调切割而不是综合,其态度主动排除了意义和目的问题。现代研究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关于物理世界的大量知识,但也造就了一个脱节的、支离破碎的世界,使人类感到疏离和孤立于宇宙。

一个内在紧密关联的目的论世界的观念有许多来源,但最重要的来源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不可回避的古代巨人以及基督教神学。从柏拉图特别是所谓的晚期柏拉图主义者或新柏拉图主义者——基督教时代最初几个世纪在希腊化的埃及积极发展柏拉图思想的哲学家——那里产生了“自然阶梯”(scala naturae)的思想。根据这种构想,万事万物都在一个连续的层次结构中拥有特殊的位置。其顶端是太一,完全超越的永恒的神,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源于此。太一流溢出创造性的力量,使其他一切事物得以产生。这种力量越是从其来源流溢出来,它所创造的东西就越低和越不像太一。其底部是惰性的、毫无生气的质料。其间的等级按升序排列依次是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然后是人类,然后是精神性的存在,如精灵(daimons)和较小的神。一些新柏拉图主义者的目标仿佛是爬上阶梯,变得更具精神性和较少物质性,将人的灵魂——我们最崇高的部分——从堕入物质所导致的盲目性中摆脱出来,经由精神性存在的层次朝着太一上升。

对于柏拉图而言,将人的小宇宙与行星的大宇宙联系起来有一种实际的道德意义——我们应把天界有序而合理的运作视为指导,以一种有序、合理的方式来支配自己。对于近代早期的欧洲人而言,小宇宙——大宇宙的联系首先有一种医学意义——它是医学占星术的基础。

对于内在关联和目的论的世界观的第二项主要贡献,源自亚里士多德关于如何获得知识的想法。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关于事物的严格知识是“因果知识”。我们需要对这个词作出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认识一个事物,需要确定其四种“原因”或者说存在的理由。第一个原因是动力因,它描述了制成该物体的是什么或谁。质料因描述了该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形式因说明了是什么物理特征使物体是其所是,亦即其性质的集合。对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目的因,这也是现代人最难理解的原因。目的因告诉我们事物是为了什么目的,即其现有的目标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我们可以用阿基里斯的雕像来说明这些“原因”。这尊雕像的动力因是雕塑家,其质料因是大理石,其形式因是阿基里斯的美丽身体,其目的因是为了纪念阿基里斯。每一种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例如,雕像还可能有作为装饰,或者在一些雅典式房屋内作为衣帽架的目的因)。

科学研究的宗教动机

当时每一位思想家都确信人、神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并因此确信神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内在关联。

总之,近代早期的人——以不同方式——看到了一个内在关联的世界,其中一切事物(人类、上帝以及所有知识分支)由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在某些方面,也许可以把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新近发展,看成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近代早期自然哲学家在其世界中设想的那个看不见的相互依存网络。无论如何,近代早期的思想家和中世纪先辈一样,凝望着一个充满关联的世界,一个富于目的和意义,饱含神秘、奇迹和许诺的世界。

第三章 月上世界

一个生活在公元1500年左右的有识之士会认为,宇宙分为两个区域:月下世界包含了从地球到月球以下的一切,月上世界则包含了月球及其上面的一切。

在月下世界,土、水、气、火四元素不断地结合、分解和重新结合;新的事物产生,旧的事物消亡。月上世界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不变的区域。

月上世界由一种同质的东西所构成,即被他称为以太的第五种元素,后来的作者称之为第五元素。以太是纯净的基本元素,既不会变化,也不会分解。

第四章 月下世界

月下世界是地球以及土、水、气、火四元素的领域,是生灭变化的领域,是不断发生转变的动态世界。重元素(土和水)和重物自然落向宇宙的最低点,即静止的地球所处的宇宙中心。轻元素(气和火)则朝着月亮天球上升,后者是四元素的最高边界。于是,经由一种基于其重性或轻性的“自然运动”,每一种元素都在宇宙中找到了其“自然位置”。

第五章 小宇宙和生命世界

除了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还有第三个世界引起了近代思想家的注意,那就是人体这个“小宇宙”或“小世界”。近代早期的医生、解剖学家、化学家、机械论者等等都密切关注我们所寄身的这个生命世界。他们探索其隐秘的结构,力图理解其功能,希望找到新的健康之道。

第六章 科学世界的建立

现如今,人类日益被技术创造的人工世界所包围。只有当技术出问题时,我们才发现自己是多么依赖技术,此时我们就像中世纪的农民面对久旱无雨一样感到无助。因此,当自然界通过侵扰这个人工世界来重新彰显自己的力量,比如陨石或太阳耀斑干扰卫星通信、雷击切断电能,或者火山爆发使飞机停运时,现代人往往会惊恐万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技术扩张最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日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