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notes

张俊的读书笔记

View project on GitHub

cover

豆瓣链接

作者: 胡舒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的观察与写作
出版年: 2012-11
页数: 292
定价: 3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财新丛书
ISBN: 9787508635118

安和她的专栏

社论,代表编辑部的意志。一家有相当影响的大报,其社论在读者中有很高的权威性。

作为一个中国报人,我注意到该报“社论·言论”版的几个特点,在美国报纸颇有典型性:

  1. 刊有社论的版,即“社论·言论”版对页左边的言论版(奇数版)不登广告。美国报人朋友们不止一次地告诉我,这是美国报纸的重要原则,旨在表明报纸社论立场不受广告商左右的独立性。
  2. 读者来信刊登在社论版。《圣保罗报》每月大约收到800~900封读者来信,其中1/3左右摘登在每天社论版来信专栏。负责编选来信的编辑是安的同事、社论作者汤姆。来信当然需经过删改和适当文字加工,但基本上是原文照登。
  3. 喜好刊登新闻漫画。在《圣保罗报》,每天的新闻漫画都达4栏宽,25行高,登在社论版的右上方。此外,一些言论还用漫画插图。美国人极喜好漫画,可倾向明显、总要表达作者意图的漫画较少在新闻版刊出。大报新闻漫画作家一般在社论部办公,其职位又称社论漫画家或政治漫画家,他们除画新闻漫画外,有时也写言论。小报养不起专职漫画家,就用漫画辛迪加专线的稿件。此外,报纸当然还有滑稽连环画专刊,但与新闻漫画就不同了。
  4. “社论·言论”版转载文章多,集众家之言。美国人很反感“舆论一律”。极有地位的特大报纸往往聘用一批著名记者、学者任专栏作家,在社论版对页(即“社论·言论”版的偶数版)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一般报纸不可能有此实力,通常的做法就是“拿来主义”。《圣保罗报》几乎每天都在“社论·言论”版选登辛迪加专线的一些言论,并且经常全文转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些大报的署名文章。我选一周的报纸统计了一下,在该报所刊24篇言论中,转载或选用辛迪加稿件有14篇,占58%。

记者:报纸第一环

玛丽要求手下的把口记者做到5个“必须”:

  • 必须精通:把口记者得成为口子上的专家。一般说来,一个新上任的记者得阅读近三四年来的全部有关报道,了解自己分管口子的各种机构、建制和职能,还得精通大量法律条文。在《电讯报》,玛丽经常聘用学习新闻或政治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当普通把口记者。至于经济、科技等口子,就得挑专业对口的人。玛丽说,美国人生活节奏很快,谁也没耐心听记者在那里问外行问题,所以把口记者必须精通口子。
  • 必须敏感:美国人很讲究“新闻鼻”,即一种对新闻的第六感觉。玛丽又强调责任感。她说,有些口子上的人,特别是那些政府官员或雇员,总觉得他们比公众更明白怎样才能对公众有益。她引用新闻教科书上的话说:“民主政治的基本理论就是:充分了解情况的公民可以为自己的利益作出最佳决定,或选举其代表作出最佳决定。因此,公众有权知道一切。记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帮助读者使民主政治的理论变成现实。”有了这种“记者责任感”,才有敏感性,才有逢事问“为什么”和“怎样”的决心和勇气。
  • 必须坚韧:谁都向往能轰轰烈烈地当记者。可在和《电讯报》记者共处的日子里,我常感到他们的生活有时是很枯燥的。玛丽说,这就需要韧性。她手下的记者人人都有一本“备忘录”,记载着口子上各种“新闻种子”孕育、发芽的情形。记者就像耐心的园丁一样,每隔几天就得去察看“种芽”的发育情况。顽强追踪发展缓慢的事件,这正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
  • 必须深入:用玛丽的话说:“把口报道就像谈恋爱,不能找人代替,也不能靠电话,得天天在一起。”把口记者每天都要守在“口子”上,进入情况,几乎成为“口子”的一员。这就是“深入”的含义。
  • 必须超脱:记者无论如何必须融入口子,但同时他又得超脱。《电讯报》曾有一名很有经验的市府记者,可他总是报喜不报忧,替那些官员讲话,玛丽只好把他辞退了。

《电讯报》摄影记者们的任务有两种。其一,发独立的新闻照片,特别是刊登在一版的彩色大幅图片。这些图片拍什么,怎样拍,要由主编与城市编辑商定,再向摄影部派工。当然也与摄影记者协商。其二,配合文章的照片,包括新闻图片与人物专访中必不可少的头像,每一个编辑或助理编辑都有派工权。

“报评作家”戴维·肖的故事

和那些学者、批评家们发表在报评杂志上的专论不同,戴维的文章生动活泼,尖锐泼辣,又主要用事实讲话,很有可读性。他谈的又多是公众关心的或者熟视无睹的题目。这种报纸文章——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文章——在报上发表,确实把读者和报纸的距离拉近了,让人觉得报纸在反思自身,在谋求变革,让人在了解报纸现状不足的同时对它的明天有了信心。

美国驻外记者侧影

“你挑什么样的人当驻外记者?”

几乎在每家大报,我们都向总编辑或主编提出这个问题。

通常的回答是:必须有新闻敏感性,对外部世界充满求知欲,富于冒险精神,善于在陌生的领域打开局面,进入情况……

“语言呢?对所在国的了解?”

于是他们说,语言可以培养;有时,他们又举出令人骄傲的个例。

《芝加哥论坛报》:“特大”与实用

美国报界当然很注重报道的严肃性,讲求报纸格调。一家报纸如果一味刊登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的报道,即使其发行量再大、资金再雄厚,也会为讲求职业神圣感的大多数报人所不齿。如发行量曾居美国报纸第二位的《纽约每日新闻》,即因过多刊登和竭力渲染色情、暴力的报道,有“美国最坏的报纸”之称。但严肃绝非不食人间烟火,高格调并非单调,这也是美国报界毋庸置疑的准则。

《芝加哥论坛报》的自身广告中有这样一段自我介绍:“本报以其报道和社论而获得盛名。它带给你的不仅是新闻。它的每日天气预报和各种专版,使《芝加哥论坛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有用的信息源。无论你了解世界或国内的重大事件,关心体育或商业新闻,买房子或汽车,下餐馆或看戏看电影,《芝加哥论坛报》都可以帮你更容易地作出决定。”

在此,我想概述一下《芝加哥论坛报》这份“有用纸”的全貌。

该报为日报,对开,每周出6期平日刊,一期星期天刊。平日刊每天基本内容为四大部分(以发行量最大的芝加哥地区版为例):

《新闻》版 一般在14页以上,为第一组。新闻版刊登国内外重大新闻、芝加哥市和伊利诺伊州地方新闻,还有两版“社论·言论”版。头版为要闻和目录;末页登天气预报,包括全美主要城市及世界各地天气预报。

《节拍》专刊 一般在8页以上,为第二组。这是《芝加哥论坛报》的文化娱乐专版,主要刊登有人情味儿和幽默感的通讯特写。该报自谓《节拍》是全美最有可读性的特写专刊,聘请了许多著名作家为其撰写一版封面文章。该专刊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专栏,比如“电影笔记”、“舞台笔记”、“音乐笔记”,以及教人如何保持风度的“风度小姐”,指导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健康须知”、“家庭医生”等。读者喜爱的书评、电视节目、字谜等,也在这里刊出。

《体育》专刊 每天12页左右,为第三组。该刊被美联社的体育编辑评为1986年美国十佳专刊之一,读来确实报道面广,文章质量高,体育照片也相当精彩。主要栏目有“体育人物”、“室外运动”、“体育焦距”、“篮球”、“职业橄榄球”等。

《商业》专刊 每期最少8页以上,为第四组,该刊报道经济新闻、经济界人物、股票行情等。

此外,《芝加哥论坛报》还出版相当数量的周刊,主要有:新时尚、潮流和兴趣。

星期三出版的《风格》,为4开本。介绍芝加哥社会生活的最新时尚、潮流和兴趣;星期四出版的《食物指南》对开,刊登芝加哥有关食物、饮食业的各类新闻、特写;星期五出版的《星期五》,为4开本,提供人们度周末所需要的信息;星期六出版的《家庭指南》,对开,登载有关购买房屋及大宗商品的消息。

星期天出版的共8种,计有综合性的《星期天杂志》;介绍文化生活的《就业》;刊登室内设计、装修及家庭生活的《家庭》;与女性相关的《妇女生活》;介绍房产出租、买卖等信息的《不动产》;以及《旅游》、《电视周刊》、《论坛书评》。以上8种出版物均为4开或对开本。

《芝加哥论坛报》还出许多不定期专刊,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今日美国》:今日美国?

“文章简短,这是《今日美国》的风格,与众不同的风格。”马丁说。

几乎在美国任何一家报社,不会写长篇报道的记者便当不上明星记者。

而《今日美国》偏偏不以此为然。这家报纸的《记者必读》这样写道:

叙事简洁。

不说废话。

因为与美国其他报纸相比,《今日美国》及其编辑记者有其特殊职责。我们的读者水准较高,所知甚多,想在一般报纸之外读到新的东西,而非重复老调。所以,报道可以少写背景,强调新闻。我们的报纸版面较少,所以,报道要篇篇推敲,字字斟酌。

文章要紧凑。

慎用标点。冒号、分号、叹号和破折号的位置可代之以文字。

……压缩背景材料……我们的读者所知甚多。

凝练、简洁——对《今日美国》的多数报人来说,这实非易事。

在《今日美国》的图片使用中,各类富有艺术性的示意图特别值得一提。这几乎可以说是这家报纸的独创。

每期《今日美国》各组一版左下角,分别有一个彩色示意图专栏“美国快照”:A1为“组成我们这个国家的统计数字”;B1为“组成你的财政状况的统计数字”;C1为“组成体育世界的统计数字”;D1为“组成我们生活的统计数字”。

美国各个时区的人口比例,美国的住房重建计划将带来什么结果,美国某一项体育比赛权威性的前景预测,美国各电视网最受欢迎的肥皂剧收视率统计……如此等等,便是每天“美国快照”的内容。这些统计示意图由各部门专职研究人员搜集材料进行统计,美术编辑设计制作,然后交版面编辑拼版。每天的“快照”既是生动的图表,又必须是新鲜及时的新闻。

《今日美国》的A15天气预报版,也是运用示意图表的范例。该版用小半版篇幅刊登彩色美国地图,分区域示意各地天气情况。此外,每天还有一幅解释性图表,说明天气变化的某些特殊情况。这一版面极受读者欢迎,自《今日美国》首创后,美国不少报纸争相效法,甚至《纽约时报》也于1986年9月开辟了自己的天气预报版。当然,那地图是黑白两色的。

在美国报界,有影响的报纸主要是两大类,一是笔者较多叙及的严肃大报,属美国报纸的主流。另一类则注重丑闻、阴谋、凶杀等报道,以迎合读者某些不健康趣味的低格调扩大销路,如著名的《纽约每日新闻》即属后者。这种报纸多为4开小报,厚厚几十页一叠,在纽约报摊上出售。蓝领工人和穷人购此报者较多,但知识分子对此是不屑一顾的。

《今日美国》问世以来,虽然屡屡向美国报纸的许多正统观念挑战,但绝不想将自己类同于黄色小报。这就是这家报纸的编辑们如此强调自己“读者层次”的原因。那么,这家报纸获得众多读者的原因何在呢?美国的各类分析归结起来有三点:

  • 其一,它在内容上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特别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商界人士对全国性的、广泛全面的大批量新闻信息的需要。美国报界常常批评《今日美国》的报道缺乏深度,奎恩辩解说:“我们的深度不是通过一篇长文章来体现的。我们的深度,就是成千上万的事实。”深与广可否这样进行质量互换另当别论,但《今日美国》拥有大量信息——成千上万的事实——则是毋庸置疑的。
  • 其二,它的编排方式适应了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阅读习惯。美国是世界上电视收视率最高的国家,看电视的习惯必然对一代美国人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这种现实,美国的严肃大报力求增加新闻背景介绍,加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开辟权威人士评述专栏,以满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想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的要求;而《今日美国》却以其短小精悍的文体、图文并茂的版面适应了中青年一代某种“注视力缩短”的阅读习惯。如果说电视是美国人获得新闻的最初渠道,那么严肃大报是电视的延伸和补充,而《今日美国》主要是电视的记载或变形。这后者也是不可缺少的。
  • 其三,它那种“希望新闻”的价值取向迎合了美国社会相当普遍的保守主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