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notes

张俊的读书笔记

View project on GitHub

cover

作者: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译者: 吴象婴 
出版年: 2006-10
页数: 844
定价: 54.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培文书系·人文科学系列
ISBN: 9787301110522

豆瓣链接·上册

豆瓣链接·下册

上册

第一编 史前人类

第1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 最早出现的原人是更新世灵长类动物。一般认为,它们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距今400万多年。p5
  • 早在40000年以前,人类,或者说智人出现了。p5
  • 在技术变革和使之成为必需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在于: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p7
  • 旧石器时代 p7
    • 团体 20-50人
    • 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
    • 原始人对自己和社会基本上不是抱历史的、发展的态度。他们以为,将来会与现在相同,就像现在与过去一样。因而,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变化的观念,也不存在任何批评或干预现有制度和习俗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天地万物,包括他们自己、他们的文化和住处,都是早先创造出来的,而且肯定将一成不变地延续到将来。p11
    • 旧石器时代末期,出现了未完全脱离生产活动的巫医或巫师。p12
    • 不完全依赖巫术 p15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平等。亲属关系所具有的温暖的结合力渗透并决定了整个社会关系。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为大家所公认的义务和报酬。p15
    • 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会被杀掉,而且在食物短缺时,婴儿和身体虚弱的人会被杀掉。p15
    • 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p17
    • 文化支配定律 p17
      • 能有效地开发一定环境中的能源的文化体制,常常会牺牲开发效率较低的体制,以求得自己在该环境中的扩大。
      • 高级体制的特点就在于能比低级体制更有效地开发各种不同的资源,因而在大多数环境中,它们比后者更有效,其活动范围也更广阔。
    • 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有了种族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的种族。p19

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 新石器时代的人有两个方面与他们旧石器时代的前辈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是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狩猎或采集获得的。这两方面的变化,以后者更为重要。p24
  • 在距今10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这段人类发展史上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全世界大部分的人类都转向农业。显然这是一次强制性的转变,因为没有一个靠狩猎为生的原始人会自愿抛弃他那舒适而又可靠的生活方式,去做终日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或牧场上、无休无止地劳作的农民。迫使人们发生转变的是人口压力。p25
  • 大约3000年前秘鲁山区农民发明的陪高田地农业技术。p32
  • 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村社的明显特征。p36
    • 劳动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插曲,其内容多样,时间却相当有限。
    • 部落中社会关系的平等也扩展到部落中的两性关系上。
    • 妇女们不但在农业方面,而且在村庄诸新行业也享有与男人同等的权力。
    • 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导致新的信仰和新的神。过去狩猎者所崇拜的神灵和巫术这时已不合时宜。
  • 人性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性,会因社会影响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侵略性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种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的产物。”p43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 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也就是《旧约全书》中的“希钠国”(Lands of Shinar)p49
  • 公元前3000年时,p50
    • 中东和印度的居民已普遍知道,在铜里面加入少量其他金属,可以冶炼出更为经久耐用的合金。冶铜时掺进一些锡,效果最理想,由此产生青铜。
    • 犁已经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得到普遍使用,并传入印度;到公元前1400年时,梨还传入中国。
    • 风也得到了利用,称为人类在某种情况下——如抽水时——可以借用的一种力量。当时波斯湾和尼罗河上已先后有了制作粗陋的横帆。
    • 美索不达米亚最早使用轮子。
  • 诸古文明的共同特征,p56
    • 社会不平等源于这一事实:所有文明都建立在纳贡关系而不是血亲关系的基础上。日常生活不是取决于亲属之间的互助关系,而是取决于税收、地租和劳役形式的纳贡体系。
    • 两性间的不平等。
      • 新的农业要求人们照料拖重物的牲畜、砍伐树木、维护灌溉渠道、保养犁和其他工具,而这类工作并不适合女人做。
  • 美索不达米亚 p59
    • 城市文明
    • 萨尔贡一世(公元前2276-公元前2221)
    • 汉谟拉比(公元前1704-公元前1662)
    • 最早文字形式:锲形文字。书吏用简单的图形把牛、羊、谷物、鱼等画下来,用这一方式记录所要记录的事物
    • 发展了最早的计时、计量、测量距离和面积的各种方法
    • 公元前3000年,仔细地观察和记录天体的运动
    • 汉谟拉比法典
      • 施行同态复仇法
      • 阶级歧视
      • 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
      • 颁布许多类似“福利国家”的政策规定
      • 具有现代社会之前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即认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是静止不变的。法典作为神的命令,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能受到公正的对待而颁布的
  • 埃及 p64
    • 帝国文明
    • 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
    • 发明玻璃着色技术,而且最早开始鞣制皮革
    • 发明了美容品。发展了制造美容品的技术
  • 克里特 p66
    • 海洋文明
      • 繁荣依靠的是它的贸易
    • 建造了复杂的给水和排水系统
  • 印度河 p68
    • 宗教文明
    • 象形文字
  • 商朝 p70
    • 养蚕并用蚕丝制成丝织品,唯一不用动物乳汁和乳制品供人们普遍使用
    • 祖先崇拜
    • 甲骨文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 到了古典时代,技术进一步发展,使农业和文明的扩展大大超过过去,因而,有了地区性的帝国。p84
  • 冶铁技术是公元前2千纪中叶在小亚细亚率先发展起来的,并在约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国灭亡后,从那里传播开来。p84
  • 约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人开始在贵金属块上加盖印戳以表证其质量和重量。不久,希腊各城邦又加以改进,铸造扁平的圆形硬币。p84
  • 西亚的第一部水车是在本都国王米思里代蒂治期内诞生的,约于公元前65年前后安装在黑海南岸;中国的第一部水车是其后不久,约公元前30年制造的。这两个日期靠的太近,水车无论是从西亚直接传到中国,还是从中国直接传到西亚,都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是由它们之间某一未为人们所知的中间发源地传往两地。p87
  • 在阿拉伯人于751年的怛罗斯战役击败了唐朝军队之后,整个中亚都皈依了伊斯兰教。p90
  • 第一个字母文字系统是西奈半岛的闪米特商人发明的。真正的音标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完成的,他们于公元前13世纪将原有文字发展成由23个辅音音符组成的字母系统。这一字母系统后经希腊人增补元音字母而进一步完备。p91
  • 基督教与大乘佛教 p94
    • 一个特点是,它们着重于灵魂的拯救,允诺来世可获得永恒的幸福。另一特点是,都坚持平等主义;其团体的大门向所有请求加入的人敞开,不论是男子或妇女、富人或穷人、自由人或奴隶,都一视同仁。最后,都强调很高的道德准则,强调要灵魂得救就必须遵守这些准则;这一要求加之有效的教会组织,使这两大宗教能对信徒的日常生活施加有力的影响。
    • 这些特点在古典时代较后几个世纪里特别吸引人。在那几个世纪中,社会动荡、道德混乱,尤其在中心大城市,情况更是如此。城市里许许多多人感到无家可归、漂泊无定;对这些人基督和大乘怫教提供了安慰、保护和指导。
    • 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这些令人满意、适合时宜的特点,正是应时代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在基督教赖以发生的犹太教,或者后来分裂出大乘佛教的原始佛教中,均没有这些特点。
    • 公元313年,基督教终于因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公布米兰敕令而受到宽恕,399年,被罗马帝国接受为官方国教。
    •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于欲望;(3)只有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4)要做到这一切,只有通过“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涅槃为终极目的。所谓涅槃,译意为“无为”、“寂灭”。

第5章 希腊-罗马文明

  • 形成时期,公元前800-500年 p101
    • 到公元前6世纪末,部落组织让位于城邦
    • 人口压力,希腊殖民地
    • 贸易使希腊本国的经济极速发展
    • 希腊人率先用硬币作交换媒介
    • 农业商品化不仅意味着获利,也意味着负债,尤其对小土地所有者来说。从前,贵族收租是以收取部分农作物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年景不好时,只好大家一道勒紧裤带度日。而现在,外国市场、货币经济和新的奢侈品相结合,使小农们受到了各种伤害,如时常不得不抵押物品,丧失赎取权,甚至失去人身自由。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导致激烈的阶级斗争,使群众吵吵闹闹地要求废除债务、重新分配土地。同样,城市里新的富裕家庭也起来要求获得与他们经济力量相符的政治地位。他们取得了手工业工人、码头装卸工人和水手这些城市贫民的支持。于是,所有这些对现实不满的人一道奋起反对由拥有土地的贵族掌权的传统政治制度。
    • 公元前7世纪时,改革运动大大加强了。这是由于往昔在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贵族骑兵这时已由穿戴盔甲、沉重地武装起来的步兵,也就是重甲兵所取代的缘故。
    • 经济变革和军事变革一起,导致了相应的政治变革。在黑暗时代,各城邦开始时实行君主政体,后来渐渐地转向贵族寡头政治,到7世纪时,各城邦已由称为僭主的独裁者进行统治。
    • 斯巴达:一切服从军事需要
    • 雅典:民主化
    • 公元前594年,所有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施行改革。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 约公元前506年克利斯梯尼掌握政权,建立五百人会议,所有年满3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当代表;五百人会议除了为公民会议准备议案外,并握有最高的执政权和行政权。
  • 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年-公元前336 p104
    • 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使斯巴达和其他所有的希腊城邦黯然失色。这是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黄金时代,与古典希腊的黄金时代同义。
    • 雅典当时之所以能居有令人目眩的卓越地位,是因为它在打败庞大的波斯帝国这场重大战争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征服了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波斯人暴虐地干涉这些城邦的内部事务,使它们于公元前499年发动了反对波斯的起义。小亚细亚诸城邦尽管得到来自爱琴海对岸的海军的援助,但到公元前494年,还是给波斯帝国制服了。接着,波斯皇帝大流士决定对希腊本上顽固抵抗的希腊人进行惩罚,他派出一支远征军,于公元前490年在雅典西北面的马拉松登陆。虽然雅典人由于诸城邦之间的敌对,几乎是独自作战,但他们的方阵还是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大大提高了希腊人的士气。
    • 十年后,波斯人又卷土重来,集结的武力比十年前要强大得多,这一次是取道穿越色雷斯和色萨利的陆路。一支由斯巴达人统率的混合部队为阻击波斯人,在温泉关英勇地力战至死。虽然波斯人攻入并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军在附近的萨拉米斯湾击溃了波斯人;当波斯人从爱琴海撤退时,希腊联合舰队尾随其后,赢得又一次海战的胜利。不久,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陆续摆脱波斯人的统治,希腊人成为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战胜者。
    • 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期(公元前461-429年)达到最高潮。
    • 雅典带头联合爱琴海各岛及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组成一个同盟;因同盟总部原先设于提洛岛上,故称提洛同盟,同盟的宗旨是防备波斯人有可能进一步发动的进攻,以确保盟邦的共同安全。到公元前450年,同盟已变成了一个帝国。
    • 雅典不断向外扩张,并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因而,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大概是不可避免的。雅典于公元前404年因受到围困、饥饿逼迫,只好宣布投降。
    •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人使斯巴达人蒙受200年来第一次军事上的惨败,并在以后十年里称霸希腊本土。公元前335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大败底比斯和雅典联军。他剥夺了希腊各城邦的大部分自治权,但是,还未来得及进一步实行东侵的计划,便于公元前336年遇刺身亡。他的继承人是他那世界闻名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
  • 古典时代的文明 p108
    • 首先,希腊人住的地方离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文明中心很近,能够从后者最早的成就中得到好处,但是,还没有近到不能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地步。
    • 城邦的出现并持久地存在,是促成希腊人取得成就的第二个因素。一个原因是,希腊地区山峦重叠,不能提供建立地区性帝国所需的地理政治基础。另一原因是,希腊多数城邦都享有直接通达大海的便利,使它们不仅在智力方面受到外来促进,而且能维持并发展自己的经济。
    • 不受束缚的自由思想是希腊人所独有的,他们坚信,人活着,最主要的事是完满地表现此时此地人的个性。
    • 在科斯岛上在崇拜传说中的医神埃斯科技庇俄斯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著名的希波克拉底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他写的医学论文极度客观,他对每一病例的诊断都以客观观察为根据,避免将疾病的起因或治疗与巫术混为一谈。
    • 演员是在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
    • 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沿海的爱奥尼亚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首先起来向传统的超自然的解释挑战。他们提出了“世界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根本问题。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阿那克西米尼主张气为万物的始基。他论证说,气稀薄化,便成为火;气逐渐凝聚就决策成为风、云、水、土、石头。据现代科学看来,这些观点似乎是朴素的,但重要的是,他们不求神的帮助,是通过自由地运用理性来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 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随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哲学家们将他们的注意中心从物质世界转移到人和有关人的各种问题上。就智者派而言,尤其如此。其最杰出的代言人是普罗塔哥拉。他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界上决没有绝对真理可言。
    • 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当时腐败的政治和没有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直至确立普遍公认的真理。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年)出身贵族,他的“理想国”把人分为四等:护国者、哲学家、士兵和劳动群众。这种等级划分是永久的;柏拉图用一则神话即“高尚的谎言”作为其理论根据,这则神话说,这四个等级是神用金、银、铜、铁四种金属创造出来的。
    • 亚里土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一个收集者和理性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神秘主义者;是一位逻辑学家和科学家,而不是一位哲学家。他为了创立自己的学说,汲取了所有各方面的知识涉及的知识领域之广泛,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卓越贡献主要在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学科诸领域,他实际上是这些学科的创始人。作为一个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寻求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秩序。他认为,整个自然界,最低级的是矿物,位于矿物之上的是植物,位于植物之上的是动物,人类处于最高级。
    • 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是最早讴歌民主政体的一篇伟大的领辞。
    • 修昔底德撰写的历史是记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
  •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1年 p116
    •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以后,古典希腊文化普及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希腊化时代
    • 亚历山大病逝后,到公元前3世纪初,形成三个王国。一是马其顿王国,它回复原状,成为一个疆域不大、希腊化的民族王国;另外一个是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最后一个是塞琉四王朝统治下的王国。
    • 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旧帝国遗留下来的行省,征服了马其顿和埃及,从而结束了希腊化时代。开始了罗马时代。
    • 旧城邦的公民精神和社会内聚力为自私自利和阶级斗争所取代。
    • 知识分子的反应倾向于摆脱俗务,由理性转向神秘主义。
    • 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博物馆实际上是历史上最早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它包括天文台、实验室、解剖室、植物园、动物园和一个藏书达50万至70万册的图书馆。当时,曾发生早级“人材流失”的现象,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医生、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天文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艺术家和诗人,由于受适意且激励人的气氛、极好的设备、免费的膳宿和令人羡慕的薪水的吸引,纷纷来到埃及。
    • 数学方面的杰出人物是欧几里得。他的《几何原本》从公理和公设出发,用演绎法叙述平面几何学,使大部分数学知识系统化。在天文学方面,希帕恰斯发明了一直使用到近代的大部分仪器,并编制了最早的星座图表。托勒密根据希腊化时代的天文学知识编辑而成的书,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前最有名的一部权威性著作。最有独到见解的是阿利斯塔克,他第一个了解到宇宙的宏大规模,认为居于宇宙之中心的是太阳而不是地球。主持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埃拉托斯特尼计算地球的周长,得出地球圆周为24700哩;这距实际数值仅相差250哩,直到18世纪才得到订正。他还画了一张标明纬度的世界人口居住图,根据大西洋和印度洋潮水的涨落推断出诸海相连,欧洲、亚洲和非洲组成一个巨大的岛屿。
    • 医生们现在首次了解到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脉搏的重要性、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功能以及人脑的脑回。这方面的知识,大都是通过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家加伦传布开来。
    • 力学方面的杰出人物是阿基米德,他是流体静力学即后用来检验金属纯度的浮体定律的创立者。他还发明了精巧的战争中用的机器,制定了螺旋、滑轮和杠杆原理;关于后者,据说他有一句豪言:‘给我以支点,我能翻转地球。”
  • 早期共和国,至公元前264年 p120
    • 约公元前500年,罗马驱逐了它的最后一个埃特鲁斯坎国王,开始了独立城邦的生涯。
    • 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甚至在接纳若干平民后其性质仍然不变。
    • 罗马能够制服意大利半岛,而诸希腊城邦却没有一个能统一希腊本土,更不用说整个巴尔干半岛了,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两者地形显著不同。巴尔干半岛山峦重叠,希腊到处是交叉重叠的山脉,而意大利却只有一条南北走向、中间没有横断山脉、不难翻越的亚平宁山脉。
    • 另一原因是,他们对待意大利其他民族的做法很开明。早先,雅典征收贡物,且从不扩大其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罗马,则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
    • 在论述布匿战争——因腓尼基人的拉丁名词叫布匿克斯(punicus),故名——之前,须先提一下罗马制度的某些民主化。保民官由新的平民大会选举产生,平民大会还关心有关群众的其他事务。
    • 战争将罗马改造成一个伟大的帝国。
  • 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7年 p123
    • 随着这三次布匿战争,罗马进入一个连锁反应:征服导致进一步的征服。
    • 战争期间长年在海外服役,而遭到破产。廉价谷物和成群奴隶又源源不断地征服地流入罗马。
    • 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
    • 新的城市下层民众也不再成为民众政府的基础,因为他们总是乐于出卖自己的选票或支持那些答应解脱他们困境的煽动者。
    • 罗马军团由平民军队变为职业军队。现在,士兵们首先忠于的不是国家,而是他们的指挥官。
    • 当大量财富开始源源涌入首都时,有关节俭、禁欲和勤劳的古老说教很快给遗忘了。疯狂地争夺金钱,暴发户故意炫耀的挥霍浪费,以及对人类一切社会准则的冷漠无视,成为共和国末期的主要特征。
    • 从公元前146年布匿战争结束至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结束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阶级斗争、奴隶起义和不断增多的军人对政治的干预——的时期。
    • 提比留·格拉古和他的兄弟盖约·格拉古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他们试图利用自己由竞选获得的保民官的地位来实施温和的土地分配方案。可是寡头政治的执政者坚决反对,并不惜使用暴力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公元前133年提比留连同他的支持者约300人一起被杀。过了12年,盖约也被迫自杀,元老院恢复了它的统治。
    • 公元前73年,伟大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爆发,并一时威胁到国家的生存。
    • 公元前49年,他渡过把他的行省和意大利分开的鲁比孔河,在一系列辉煌战役中击败了由其对手庞培指挥的元老院的军队。现在,凯撒成了帝国无可争辩的主人。
    • 凯撒死后,他的养子和继承人屋大维与政治冒险家马克·安东尼进行了一场长达13年的争权夺利的战争。屋大维在亚克兴角的海战(公元前31年)中打败了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从此他一人总揽政权。而屋大维则又活了44年;在这期间,他为帝国的黄金时代、长达200年的和平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 早期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 p126
    •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象。
    • 四个不称职皇帝与“五贤帝”
    • 诚实而有效的行政管理、稳定的币制、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及帝国内外广泛的贸易
    • 城市文化:公共澡堂、公共剧场、住宅区、公共市场和商店(帝国政治与文化的基本细胞)
    • 大众娱乐:赛车与角斗赛
    • 文化基本上源于希腊,尤其是文学、艺术和哲学诸领域
    • 工程:开挖沟渠、铺设下水道网、建造桥梁和公路
    • 法律:《十二铜表法》和《万国法》
  • 后期帝国,公元284-公元476年 p130
    • 从公元235年至284年这一段时期里,有过近24个皇帝,可只有一个是因年老或患病而死。
    • 公元3世纪时,帝国的衰微由于坚强而有才干的皇帝戴克里先(公元284—305年)和君士坦丁(公元312-317年)先后即位而一度中止。
    • 物价敕令(公元301年),规定数千种商品和劳务的最高价格价格根据商品质量和劳务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 戴克里先将国土一划为二,拜占庭的所在地建立一个新都。
    • 君士坦丁与基督教合作,在4世纪初对基督徒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迫害之后,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313年),承认基督徒不再为异教徒,准许基督教同其他宗教一样享有信仰自由。最后,皇帝狄奥多西(379-395年)使基督教实际上成为国教。
    • 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图卢斯在日耳曼即匈奴雇佣军军官奥多亚塞的逼迫下不得不退位。
    • 技术阻滞不前的根本原因看来在于奴隶制度,奴隶制度在经济方面抑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限制了国内购买力的增长。
    • 帝国结构上这些根本的缺点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帝国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的战利品、贡物、粮食和奴隶而得到遮蔽。

第6章 印度文明

  • 雅利安人的影响 p140
    • 公元前4世纪的难陀王朝是最早为建立国家而有条不紊地开发摩揭陀资源的王朝。他们虽然为帝国奠定了基础,但并没有实际建成第一个帝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是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孔雀的青年冒险家,他于公元前321年夺取难陀王位,进而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国。
    • 到公元前500年时,种姓等级制度连同它的所有基本特点开始起作用。
    • 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和当地黑土著在肤色上的差别,称土著为达塞人,即奴隶。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故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从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签上(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姓(首陀罗)留给达塞人。达塞人不得参加宗教仪式,也没有其征服者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
    • 它们都有四个基本特征。一个特征是具有独特的职业,所以银行家和商人常属于吠会种姓。另一特征是有世袭的原则,这体现在对婚姻的复杂的规定和限制中。此外,种姓对食物、水、接触和礼仪的纯洁还有更进一步的种种限制。最后,每一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法”,即道德准则,用以规定各种义务和责任,如赡养家庭,履行为结婚、出生和去世定下的仪式,等等。
    • 在这一种姓等级制度之外的是贱民,即不可接触的人,今天约占印度人口的七分之一。
  • 改革与反改革 p143
    • 出现了印度教的“三大神”——造物主梵天、仁慈的保护神毗湿奴、强大的毁灭之神湿婆。
    •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
    • 婆罗门的种种要求和强征勒索,经济发展->宗教改革。
    • 苦行主义(瑜伽修习)
    • 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出是,它未能为应付通常的生活中的危机作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道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 孔雀帝国 p145
    • 从宗教运动转向政治发展,一个突出的事件是印度出现了第一个帝国——孔雀帝国。
    • 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则征服了羯陵伽,即印度东部。因而,在后者的统治下,孔雀帝国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 阿育王致力于促进和实现佛陀的教义。他渴望有一个“安全、理智、所有人内心都很平静、温和”的未来。
    • 印度有统一,但这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正如种姓等级制度的地位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高这一点所证明的。
  • 笈多古典时代 p149
    • 笈多时代开始于约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登基之时,笈多帝国在他孙子旃陀罗笈多二世(375至415年在位)的统治下,臻于极盛。
    • 这一繁荣由于旃陀罗笈多二世实行货币改革、采用标准的金币和银币而又得到进一步的促进。
    • 从中国佛教朝圣者的报告判断,笈多帝国的统治比孔雀帝国温和。
    • 在语言学和文学方面,这是梵语获得成功的时代。“印度的莎士比亚”迦梨陀婆的著作,他把古代传说和民间故事改编成戏剧和抒情诗。18世纪后期,他的七幕剧《沙恭达罗》被译成英语,从此以后,一直受到普遍的喝采,并被搬上外国舞台。将《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伟大的民族史诗编成定本,可能是笈多时代最大的文化成就。书中的哲学诗《薄伽梵歌》成为印度教最重要的圣典。
    • 公元476年生于华氏城的阿耶波多是天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教导说,地球是一个球体,它围绕地轴自转;月食是地球的阴影落在月亮上所引起的;太阳年的长度为365.3586805天——这一计算的误差极小。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彘田精通希腊科学,而且极有天赋,他实际上对所有各门自然科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 最伟大的贡献是提出了“0”的理论和作为演算基点的十进制。

      第7章 中国文明

  • 过渡时期 p156
    •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
    • 铁发生影响的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生产率有了巨大增长,生产率增长又转过来促进贸易和工业,并最后使大部分经济商品化。
    • 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 哲学家与法典 p157
    • 孔子《五经》
    • 道家
    • 法家
  • 秦帝国 p160
    • 郡县制
    • 统一货币
    • 统一文字
    • “焚书”
    • 驿道网
    • 长城
  • 汉帝国 p163
    • 丞相与御史大夫
    • 九卿
    • 州郡县乡
    • 官僚不是世袭的(选拔文职人员)
    • 《史记》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 诸古典文明衰落的基本原因在于其生产技术相对停滞不前,而生产技术停滞不前又使生产率低下。p171
  • 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明显成熟。正是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城市革命后,这一急速发展随即受阻。以后几千年中,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大意义,能与早期的发明相媲美,它们是:铁、字母和铸币。p172
  • 这一时期的进步都以早期发现为基础,只不过是进一步提高原有技术,或扩大其应用范围而已。尽管这些不大的改进能产生极大的效益,但在许多情况下仍被人们所忽略。例如:上古时期用于套牛的挽具,当时被用来套马,这样,马在拉重物时容易窒息,结果至少浪费了马匹三分之二的力气。直到中世纪,一种合理、实用的挽具才被发明。在此之前,马匹仅用于运载较轻的货物,而沉重的货物则靠人拖运。在描绘建造金字塔和塔庙的古代雕刻品中,成千上万的人搬运石头的场最便可证明这一点。再如,公元前1世纪,在小亚细亚和中国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妇女和奴隶来说,可能是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可是,直到4世纪,罗马才建造水磨,即使那时,也较为罕见。p172
  • 唯有战争提供的动力,能稍微抵消这一普遍存在的技术上的萧条状态。既然新发明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只有靠开垦荒地,或靠征服和剥削增加财富。当军事和官僚机构急速发展,给生产力造成过大压力时,必然会出现报酬递减的情况。捐税提高,贫困增加,激起了城乡的暴动,从而招致蛮族入侵。最终,不是内部起义成功,就是外来侵略得逞,或两者兼备。因而形成了近代史前帝国历史周而复始的性质。p172
  • 只有发展技术,为帝国大厦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但技术已濒于崩溃,其根本原因是,各地统治集团只知道剥削现有的财富,不知道开发新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奴隶制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p174
  • 3至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人侵的时期,这时的入侵不亚于公元前二千纪使用青铜和铁武器的入侵。正如公元前二千纪的入侵完成了古代文明到古典文明的过渡一样,3至6世纪的入侵结束了古典文明,预告了中世纪文明的到来。p175
  • 为什么唯独西欧的文明会垮掉呢?首先,古典时期,西欧并不象中国那么富饶。其次,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最后,罗马帝国边境上的敌人更难对付。p188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

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 穆斯林的征服统一了整个中东地区,而中东是所有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路的枢纽;这里既有通往黑海和叙利亚各港口的陆路,又有穿过红海和波斯湾的水路。其中渡过阿拉伯海,同印度西南部马拉巴尔沿海地区的贸易尤为繁荣。
  • 穆斯林商人继续航行,从印度和锡兰到达马来亚沿海的卡拉巴尔(吉打),由此,一部分人南下,到达苏门答腊和爪哇,另一部分人则穿过马六甲海峡,然后北上,抵达中国南方的坎富(广州)。
  • 1264年,忽必烈从蒙古的哈拉和林迁都北京,无意之中向欧洲商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些商人通常沿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路经商。
  • 三角帆船能逆风航行,并能在河流和狭窄的水域里抢风转变航向。由于这一点,它不久便在地中海东部诸地区代替了横帆帆船。
  •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船舶设计师,将横帆帆船的前桅和三角帆船的主桅及后桅相结合,制造出了三桅船,它可以在任何天气里航行;使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 穆罕默德40来岁时,经历了一段精神极度紧张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他开始相信上帝选他为先知,选他当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的继承人。
  • 《古兰经》
  • 伊斯兰教”五功。”它们是:
    • (1)念功:信徒一生必须完全理解、绝对接受地背诵”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 (2)拜功:信徒应每日礼拜五次,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内举行:脱掉鞋子,跪在一张地毯上,头叩地,面朝麦加万向祈祷。
    • (3)课功:穆斯林应慷慨施舍,作为献给安拉的贡品和虔诚的行为。
    • (4)斋功:穆斯林必须在赖买丹月,每日自日升前到日落,斋戒禁食。
    • (5)朝功:穆斯林一生如条件允许应朝觐麦加一次。
  • 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体系。
  • 622年,穆罕默德移居麦地那,阿拉伯人称这一事件为”希吉拉”,伊斯兰教历则以事件发生的这一年为纪元。
  • 到630年时,穆斯林已十分强大,完全可以占领麦加;在麦加,穆罕默德使收藏在天房克尔白中的黑石成为伊斯兰教的朝拜圣物。到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大多数阿拉伯部落——虽不是全部——已承认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向他进贡。p213
  • 哈里发,即代理人 p214
  • “麦瓦利”,即非阿拉伯穆斯林的出现 p217
  • 阿拉伯伍麦叶哈里发王朝是征服战争完成后毫无作用的一个寄生集团;伍麦叶王朝曾于661年,从麦地那迁都大马士革。
  • 750年阿拔斯哈里发王朝的建立宣告结束;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改朝换代。”麦瓦利”,尤其是波斯人,这时代替了过剩的旧贵族。阿拉伯军人不再是享有薪俸的特权阶层,而被皇家常备军所取代;皇家常备军开始时主要由波斯人组成。从前的军事重镇,如今在”麦瓦利”的控制下,变成了巨大的商业中心。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加入市民和农民的行列,另一部分则重新返回到游牧生活。
  • 巴格达-“智慧之城” p219
  • 穆斯林-安拉意志的顺从者 p222
  • 哈里发统治衰落 p222
    • 帝国疆域过于广阔
    • 开支问题
    • 十字军由北入侵
    • 几个穆斯林国家相互残杀
    • 萨拉丁结束了分裂状态
    • 第三股侵略军是来自东方的突厥人和蒙古人

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 首先是文化上的影响:野蛮的突厥异教徒屈服于高级文明的物质诱惑,皈依了伊斯兰教教义。与此同时,如前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的军事机构一样,突厥人开始进入哈里发王朝的军事机构。p226
  • 1055年,当哈里发宣布塞尔柱酋长托格卢尔·贝伊为”苏丹”,即”君主”时,这一政权被正式承认。尽管哈里发名义上仍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的统治者从此便是突厥人苏丹。
  • 马里克沙(1073-1092年)在位时期,塞尔杜帝国达到鼎盛,统治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以及小亚细亚。
  • 1192年,他们占领了德里,并将德里作为印度突厥苏丹的王国的首都。
  • 铁木真,生于1167年
    • 1205至1209年,成吉思汗首先征服了西夏,迫使它成为附属国。1211年进攻中国的北方,占领了长城以北地区,然后于1213年,突破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平原。到1215年,他已劫掠占领了北京。1216年满洲沦陷,1218年朝鲜失守,次年喀拉汗灭亡。
    • 完成上述地区的征服后,他已接近花刺子模边境,并于1219至1221年,占领了这个国家。
    • 他们转而向北进攻高加索,在那里打败了格鲁吉亚人。随后,继续向乌克兰挺进,1223年,打垮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80000俄罗斯军人。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因西夏反对他的统治而返回蒙古,再次指挥对西夏王朝的战役,并获得胜利。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功绩,不久以后,即1227年,他去世了。
  • 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继位为大汗。在位期间(1229-1241年),在中国,1234年蒙古人歼灭了北方金朝的残兵,随即进攻南宋。宋兵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45年,最终被彻底消灭。与此同时,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兵15万,被派往欧洲西部。1237年秋,他越过伏尔加河中游,进攻俄罗斯中部各公国,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城镇,其中包括当时不太重要的城市莫斯科。到1238年3月,他已逼近波罗的海沿岸城市诺夫哥罗德,但他担心春雪可能将骑兵困在泥泞中,因而突然撤兵南下。
  • 两年以后,1240年夏,蒙古人从高加索基地再次进攻俄罗斯南部,到12月,占领了俄罗斯古都基辅。蒙古人对当地居民极为残暴,当时一位僧侣记载说,幸存者寥寥无几,他们”非常羡慕死者。”第二年,蒙古人继续西侵,进入波兰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亚的利格尼兹,大败德意志军3万人。然后,穿过冰封的多瑙河,占领萨格勒布,最后到达亚得里亚海岸。至此,蒙古军队控制了从亚得利亚海到日本海的欧亚大陆广大地区。1242春,蒙古传来窝阔台大汙去世的消息,于是,拔都穿过巴尔干地区,撤回伏尔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国;因其帐殿金色,故名为金帐汗国。
  • 1277年,占领南方大港广州,三年后,在海南岛沿海消灭宋朝海军,从而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
  • 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达沦陷,据说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该城的80万居民被屠杀殆尽。
  • 1260年,埃及马木鲁克军队在那里大败蒙古人。失败的一个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汙的去世使团结的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旭烈兀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继承空缺的王位,但却遭到堂弟,俄罗斯金帐汗国大歼别尔克的反对。实际上,别尔克已皈依伊斯兰教,对旭烈兀消灭哈里发政权极为愤慨,以致两人渐渐开始公开对战。作为防御措施,旭烈兀再次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波斯,而在巴勒斯坦只留下一支精疲力尽的部队,其中绝大多数是非蒙古人。这支军队的失败挽救了伊斯兰教世界,标志着蒙古帝国衰亡的开端。
  • 帖木儿,欧洲人称为塔米兰。他于1369年占领撒马尔罕,由此向各处出击。首先消灭了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伊儿汗国,然后打败了俄罗斯的金帐汗国和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甚至还侵入印度,洗劫了德里。
  • 伊斯兰教势力对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扩张,引起印度教教徒的反抗,结果形成了印度教大国维查耶那伽尔,其领土包括吉斯德纳河以南整个印度地区。这就是16世纪,当另一个穆斯林突厥人王朝,莫卧儿帝国,从外部强行统一印度半岛时,这里所存在的分裂状况。
  • 1299年,这些土耳其人的首领奥斯曼摆脱塞尔柱君主的统治,宣布独立,并将他的国家从地位低下的小国,发展成为以其名命名的、伟大的奥斯曼帝国。

第12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 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527-565年)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
  • 伟大的希拉克略皇帝(610-641年)的继位,使拜占廷得以调动一切资源,唤起人们的意志,以防止日益逼近的灾难。虽然阿瓦尔-波斯联军正在围攻君士坦丁堡,希拉克略却采取攻势,并于627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大败波斯人。
  • 拜占廷这次再度被受神启示的帝国首领,伊索里亚王朝的统治者利奥三世(717-744年)所拯救。利奥原为叙利亚军事指挥官,趁阿拉伯人围攻君主坦丁堡之际,夺取了政权。他不仅粉碎了阿拉伯人的围攻,而且将他们赶出了小亚细亚。
  • 8世纪时出现的拜占廷帝国,比查士丁尼时的短暂的帝国小得多,但它的民族更加同一。东、西方诸省的各种种族、文化和宗教的成分已被抛弃,剩下的核心基本上是希腊的东西,只是,并非绝对如此。
  •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廷帝国臻于极盛。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使拜占廷皇帝们能够发动再征服战争。
  • 急剧倒退的一个原因是,主管各省的军事将领的反抗不断增长,破坏了帝国的军事体制。军事将领和地方地主们积聚起巨大的地产,使诸行省整个地落入少数家族的控制之中。
  • 严重的经济失调也危害了帝国。私人和寺院的大地产使帝国的岁入减少,尤其是在巴西耳的继承者减免了大地主的大部分捐税之后。
  • 外来侵略。在西方是诺曼人冒险者。在东方是塞尔柱突厥人。
  • 这是1071年拜占廷帝国发生两大灾难时的背景,这两大灾难标志着南国长达数世纪的衰落开始了。一个灾难发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巴里,在那里,诺曼人占领了拜占廷喉一残存的一个据点。另一灾难,也是更为决定性的失败,发生于小亚细亚的曼齐刻尔特。在那里,塞尔柱人在一重大战役中击败了拜占廷皇帝,这一战役使小亚细亚开始由希腊人的基地变成突厥人的根据地。
  • 精明顽强的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康危努斯(1081-1118年),挽救了似乎即将灭亡的拜占廷帝国。他给予威尼斯人极大的商业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反对威胁要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诺曼人。他还向天主教国家求援,反对穆斯林塞尔柱人。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的背景。这次东征被恰当地称为”商人的东侵”。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改变了方向,从解放耶路撒冷这一最初目的改为进攻君士坦丁堡。
  • 在亚洲,它所面临的是难以对付的突厥人;在欧洲,它被残留在希腊的诸拉丁小国,被北面的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包围着。除这些外部威胁外,还有内部危机。这时,帝国的经济已经破产;意大利人对贸易的束缚仍在继续。因此,14世纪中叶,君主坦丁堡热那亚居民区的收入是帝国政府关税收入的七倍。皇帝们被迫使自己的货币贬值,被迫将王冠珠宝典当给威尼斯银行家。不断增长的捐税对政治上有权势的言人通货无效。为反抗出身高贵的富有贵族,穷人们举行起义,结果,社会冲突使城市四分五裂。
  • 1342年1349年,被称为”狂热派”的革命派领袖们统治了塞萨洛尼基。他们减轻穷人的捐税,废除穷人的债务,没收寺院的土地,分给穷人;他们采取分享民主制,让市民参加民众会议,由公众选举官吏。在塞尔维亚人和突厥人的援助下,皇帝镇压了”狂热派”,消灭了他们的共和政体。
  • 皇帝曾分别三次(1274年在里昂联合王国;1369年在罗马;1439年在佛罗伦萨)许诺,让东正教会归顺罗马教皇。
  • 君主坦丁堡终于在5月29日被攻克
  • 几个世纪以来,拜占廷一直是整个地中海盆地的经济动力,而它的货币则是国际标准交换媒介、它的商人及其商品,对于使西欧摆脱其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对于使意大利城邦走上控制地中海商业的道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皈依东正教

第1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 这一大运河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但为此付出的财产和生命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
  • 汉朝被强有力的地方家族所削弱
  • 佛寺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分裂 p254
  • “均田制” p254
  • 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恢复汉朝在竞争性统考的基础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 帝国开支超过税收,人口增长大于土地供给,“均田制”被破坏,富贵人家再次在损害农民的情况下扩大生产 p258
  • 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兴修水利,首次出现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航海技术 p260
  • 理学 p264
  • 645年的大化改新所引进的中国的帝国体制,对日本长期有效。但到12世纪时,这种体制被日本的种种封建制度所破坏和取代。一个原因是,各省统治者太喜欢优美的京都,往往将他们的权力和职责授予地方部属。另一原因是,有势力的地方家族和佛教团体对土地总是垂涎欲滴,经常用武力强占土地。只要免税制度继续存在,他们就想开垦荒地。这些倾向使纳税土地的数量减少,意味着拥有耕地的农民的捐税负担增加 p270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 中世纪西方社会的划分:教士、劳动者和骑士。根据它们所体现的三种制度予以考虑;这三种制度是:封建制度、采邑制度和教会。p276
  • 拥有地产的人也拥有政权,因此,封建主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取代了国家权力。
  • 正如封建制度随着大规模的政治组织的崩溃而出现,采邑制度随着大规模的经济组织的崩溃而出现。p277
  • 教皇变得更为强大
  • 代皇帝的命令而起的独立教会,代替帝国当局的一群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各自开垦荒地的自治的来邑,不久后以其来自城市的独特有效力而于贵族、高级教士、最终于君主颇为不利的新兴的商人阶层。
  • 西欧没有奴隶制,而奴隶制往往阻止技术革新。另一原因是,边远地区的环境普遍地促进了节省劳力的发明。中世纪西方的采邑制度也有助于技术的发展。最后,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伦理,也促进了西方技术的发展。p279
  • 西方特有的技术成就包括原始农业方面的基本发明。其一是”三田”轮作制;其二是重型轮式犁的发展;更有效地利用马力也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到10世纪时,人们发展了一种挽具。水车和风车。
  • 14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它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这些因素是连年的粮食歉收和饥荒、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以及德国和意大利的其他斗争。
  • 当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企图强迫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布雷西亚、帕尔马、维罗纳等富庶城市纳税,并接受帝国管辖时,这些城市便结成伦巴第联盟;联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反对皇帝的战争。同样,1350年,不来梅、吕贝克、斯德丁、但泽等波罗的海沿岸的90个城市组成了汉萨阿盟,反对海盗,迫使外国承认它们的商业特权,实际上垄断了北欧的贸易。
  • 查理曼死后,西欧政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9至11世纪,教皇和皇帝一般说来是合作的。教皇帮助皇帝反对德意志世俗贵族;作为回报,皇帝支持教皇反对与罗马教皇的权力相对立的拜占廷势力。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任职,罗马教皇的权力开始达到顶峰。为争夺日耳曼主教的叙任权,教皇和皇帝发生冲突,结果格列高利获胜,从而削弱了帝国的行政和皇帝的权力。到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实际卷入了欧洲各国的事务之中,国王和皇帝由他任命或废黜。
  • 12世纪,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当时教士垄断了文化职业和行政职位。p285

下册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 伊斯兰教的不断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它有力地改变了非穆斯林的信仰。通常是,商人先露面,他把劝人改宗和推销商品结合起来。商人的职业使他与所要劝服的人们建立起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此外,这里没有种族歧视,因为即使商人与村民们不属于同一种族,他多半还是会娶土著女子为妻。这种通婚常常导致该女子的家庭成员接受伊斯兰教。p346
  • 穆斯林三大帝国——奥斯曼帝国、萨菲帝国和莫卧儿帝国 p346
  • 沙·伊斯梅尔一世,宣布什叶派信奉的伊斯兰教为国教,并无情地镇压了敌对的逊尼派。波斯人认为自己是什叶派,这就将他们与大部分是逊尼派的土耳其人和周围其他穆斯林民族区别开来。p350

第19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 中国文明连续性原因 p359
    • 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
    • 中国的人口无比庞大
    • 存在着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些汉字的发音,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是任何汉字,不管其发音如何,含义却是同样的。
    • 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度)

第20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现代化定义为这样一个过程:人类通过这一过程将增强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作为提高人均产量的手段。现代化的其他特征包括:对民众的唤醒和激发、对现在和未来比对过去的更大的兴趣,一种把人类事务看成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超自然力量控制的趋势和直至近些年才建立起的对科学和技术的益处的信赖。p371
  •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p373
  • 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是人。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p374
  • 文艺复兴衰落的原因 p374
    • 1494年法国的入侵
    • 瓦斯科·达·伽马1498年5月22日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的经济打击
    • 比这种商业衰退更为严重的是工业的衰退

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

  • 欧洲提高农业产量 p388
    • 发展细耕农业(三轮制)
    • 发明了架在马肩上、不会扼住马脖子的马颈圈
    • 发明了马蹄铁和串联式马具
    • 发展大面积耕种
  • 技术发展 p390
    • 水力锯机与水力风箱
    • 磁罗盘
    • 星盘
    • 象限仪
    • 伽利略摆动原理
    • 铸炮技术
    • 发现了世界海风气流系统
  • 资本主义出现 p393
    • 从美洲涌入大量金银
    • 农奴制的衰落,创造了流动性更强的社会;这个社会能够累积资本,提供组织,解放风险、征服和移民事业所需的劳动力
    • 货币的使用也削弱了城市里的手工艺和商业封建行会
    • 在此之前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中,没有一个是建立在成长的观念上的。它们的目标仅仅是保持、而不是提高过去较好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从今以后,资本主义恰恰相反。利润被用来再投资,以增加用于生产的资本量。利润的“资本化”,即剩余价值被转化成更多的资本,正是“资本主义”一词所包含的基本原理。
    • 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但在现代早期主宰了世界的经济,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如此。其原因可以在它的主要原则中找到:利润或死亡。两种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工人工资和通过改进技术提供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 新君主的崛起 p396
    • 随着火炮的诞生而带来的军事技术革命。封建领主不再可能躲在城堡后面抵抗皇室的权威。
    • 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同盟。
    •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1648年):单一主权国家被认为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单元,人们根据外交实践中普遍接受的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 扩张前夜的西欧 p398
    • 各种历史力量的产物:
      • 技术的进步
      • 人口的增长
      • 经济生产力和资源的增长
      • 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的出现
      • 新兴君主国的兴起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 世界的瓜分 p416
    • 1493年5月4日,亚历山大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划一分界线,线以西地区授予西班牙,以东则授予葡萄牙。1494年6月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议定《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将分界线再西移270里格。这一改变的结果是使葡萄牙获得对美洲巴西的所有权。当时,西班牙人相信通达东印度群岛的路线是向西,以为自己在谈判中占了便宜。实际上,这一分界线使葡萄牙获得当时前往印度唯一可行的航线。
  • 伊比利亚的衰落 p423
    • 16世纪时,伊比利亚国家在欧洲的海外事业中遥遥领先,从东方的香料贸易和美洲的银矿、大庄园和种植场中获得了巨大财富。
    • 一个原因是它们卷入了16、17世纪欧洲的宗教战争和王朝战争。
    • 在经济上一向依赖北欧。
      • 北欧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使得波罗的海-北海地区新的大宗贸易(谷物、木材、鱼和粗布)能超越地中海传统的奢侈品贸易(香料、丝绸、香水和珠宝)。
    • 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这种膨胀使得西班牙工业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因为其产品过于昂贵,无法在国际市场竞争。
    • 今天海湾国家的情况与当年美洲金银流向伊比利亚半岛国家所带来的效应相类似。在这些国家,巨额的石油收入都浪费在外国奢侈品上,结果流到了外国工业化国家。当波斯湾油田枯竭时,石油收入的流入将会停止,正如美洲金银的流入将会停止一样。

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 西北欧早期的扩张 p429
    • 基础是在中世纪后期随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盆地向北转移、主要贸易航线也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
    • 西北欧还拥有对经济利益格外重视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气氛。荷兰、英国甚至法国的贵族决不藐视经商事业,他们总是乐于参加任何有可能获利的商业冒险。
    • 西北欧从物价-工资-地租差异中得到了帮助。西北欧的地租远远落后于物价。这就是说,社会三个主要成分-劳动者、地主和企业主-中,企业主是在通货膨胀的这些世纪里获得极高利润者。这些利润被再投资于开矿冒险事业、工业企业和商业经营。
  • 荷兰的黄金世纪 p433
    • 荷兰人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荷兰人缺乏其对手所拥有的资源。法国人拥有众多的人口、繁荣的农业和一个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均有出海口的富裕祖国。英国人也拥有较荷兰人丰富得多的自然资源,并享有海岛位置带来的巨大裨益;地处海岛,使他们无须付出时常遭受入侵的代价。
    • 归根到底,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其原因与20世纪时英法两国让位于美国和苏联的原因正相同。
  • 英法竞争 p435
    • 北美英属殖民地大致分成三类:主要生产烟草的佛吉尼亚及其紧挨着的邻地;从事捕鱼、伐木、商业和皮毛贸易的新英格兰及其不信奉国教的小片居留地;由于带来极大利润的甘蔗种植园而受到最高评价的英属西印度群岛。这些英属殖民地的一个特点是人口稠密,远远多于法属殖民地人口。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政治上的独立性。每个殖民地都有一名总督、一个咨询会议和一个法院系统,三者都由英国任命。几乎每个殖民地都有一个民选的立法议会,它通常与委任的官员们不和。他们与伦敦政府最通常的争吵是:后者坚决认为所有殖民地的产品都应用英国船只只运往英国。这在皇家官员看来,似乎是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因为他们也给了殖民地用自己产品垄断国内市场的权利。然而,殖民地的商人和种植园主由于不能使用较便宜的荷兰船只、不能将产品输往更加有利可图的非英国市场而对此提出强烈抗议。
    • 法属殖民地不存在难以驾驭的民选机构。负责各殖民地防御的总督和处理财政、经济事务的地方行政长官皆有巴黎任命。这种安排较之摇摇欲坠的英国代议制制度更灵活、更有效。英属殖民地的总督只能请求和怂恿他们的议会采取某种行动步骤;他们几乎不能命令,尤其是在他们的薪水基金由议会投票决定之后。在法属殖民地,是总督和地方行政长官下达命令,而他们的部下则加以执行。
  • 英国的胜利 p438
    • 法国更感兴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欧洲霸权
    • 移民殖民地的英国人较法国人多得多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 科学革命的根源 p480
    • 所有人类社会中的匠人都发展了狩猎、捕鱼、务农以及加工木材、石块、金属、乔本科植物、纤维、块根植物和兽皮等方面的某些技术。
    • 所有近代以前的社会所取得的进步的程度都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原因在于,匠人仅仅对制作罐子、建造房屋或制造小船感兴趣,并不为根本的化学原理或机械原理操心。他们对因果关系不探究。总之,明确来说,匠人关心的是技术上的实际知识,而不是科学上的潜在原因。
    • 直到近代以前,发展趋势始终是朝着分离——朝着思想家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方向进行。西方的伟大成就是使这两者结合起来。
    • 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人们尊重纺纱、织布、制陶术、玻璃制造、特别是日益重要的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实用工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所有这些行业都由自由民而不是像在古典时代那样由奴隶经营。
  • 工业革命的根源 p487
    • 它在欧洲的工业、尤其是为制造纺织品、火器、金属器具、船舶以及包括制材、绳索、帆、锚、滑轮和航海仪器在内的船舶附件的工业提供了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为了满足这些新市场的需要,工业必须改善其组织和技术。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就得筹措资金,商业革命也提供了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
    • 利润丰厚的商业企业,与同时发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一起,解释了工业革命在18世纪晚期达到“起飞”阶段的原因。
  • 工业革命的进程 p491
    • 除了在强有力的需求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工业革命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早在18世纪前就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一直未被应用于工业。

第27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

  • 英国革命 p513
    • 英国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英国革命实质上是中产阶级的事。支持国会的商人和小贵族主要考虑两个目标——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 启蒙运动 p516
    • 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
    • 这种不断的进步是如何保持住的呢?答案非常简单而又令人信服:通过利用人类的理性力量。
  • 美国革命 p519
    •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 民族主义 p531
    •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出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仅指19世纪末叶以前有财产的公民)组成,“这些公民居住于一个共同的地区,在其共同的政府里拥有发言权,并意识到其共同的(想象的或真实的)遗产和其共同的利益”。
    • 法国革命还以其他几种方式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它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所有这些发展使得民族主义能够压倒人们对宗教和地区所承担的传统义务。
  • 自由主义 p534
    • 自由主义是欧洲第二个影响世界的伟大思想,其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
    • 从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出现的自由主义采取了立宪议会政体的制度形式,关心平等的公民权利,不过,并不关心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 早期的古典自由主义转为一种更加民主的自由主义。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
    • 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主义发展起来,它承认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因此,西欧各国由德国带头,纷纷采纳了种种社会改革方案,其中包括老年养老金,最低工资法,疾病、事故和失业保险,以及有关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的法规。民主的自由主义的这些改革是已成为我们当今时代标志的福利国家的前奏。
  • 社会主义 p536
    •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自由主义声称社会是自然法则的产物,否认通过立法人为地增进人类辛福的可能性,而社会主义则认为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能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此外,社会主义坚持认为,人的本性主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如果特别地建立一个社会,其目的在于促进集体福利而不是促进个人利益、促进合作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形式而不是促进竞争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形式,那么,当代的弊病就可以被消除。简言之,社会主义强调的是集体的社会和有机会的社会变革,而不是个人和自由放任主义。

第35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

  • 欧洲的政治优势 p629
    • 到1914年,世界大片大片的地区——美国、拉丁美洲、西伯利亚和英国自治领——都已欧化。
    • 大片大片的地区,包括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之外的整个非洲大陆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在内,全部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 除这些殖民地和欧化了的地区外,世界的其余部分则由那些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已半殖民地化的国家组成。这些国家除了包括像伊朗、阿富汗和尼泊尔之类的较小国家外,还包括中国和奥斯曼帝国这样的大国。
  • 欧洲的经济优势 p630
    • 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横穿大陆的铁路、开凿沟通海洋的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
    • 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而唯一的对手美国仅占23.3%。到1913年时,虽然美国已向前发展,达到了35.8%,但这一年欧洲工厂的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47.7%。
  • 欧洲的文化优势 p632
    • 殖民地世界的少数上层阶级,懂得西方语言,阅读西方报纸和书籍,熟悉欧洲的历史和现行政治。
  • 白人的责任 p633
    • 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起因于其文明的优越性。
    • 他们深信,上帝创造了不同的人。
    • 因为也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忠于职守的罩衣遮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源和性质 p766
    • 核能
    • 取代劳力的机器
    • 航天科学
    • 基因工程
    • 信息革命
    • 新的农业革命
  • 对发达的第一世界的影响 p768
    • 一些跨国公司充当了全球经济扩张的先锋。它们现在首次获得全球性运作所需的技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某些革新,其中包括集装箱运输、卫星通讯和计算机现金管理系统。
    • 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繁荣让位于“滞胀”。扩展中的工业生产力最终引起生产能力过剩。这种生产力过剩导致出现剩余物质,因为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类的大多数还没有被包括进这一全球性繁荣中。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繁荣的一个根本的结构上的弱点是,这一繁荣依靠的是一体化全球生产,但缺缺乏全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