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notes

张俊的读书笔记

View project on GitHub

cover

作者: [美]霍华德·马克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投资机会、风险、态度与市场周期
原作名: MASTERING THE MARKET CYCLE
译者: 刘建位
出版年: 2019-2
页数: 349
定价: 8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99141

豆瓣链接

为什么投资要研究周期?

大体来看,我认为在三大方面如果投入时间分析研究,我们就会收获最多:

  1. 基本面。基本面包括行业基本面、公司基本面、证券基本面。我称这些基本面是“可知的”,你要努力比别人知道得更多。
  2. 市场面。你要训练自己,严守纪律,支付的买入价格要合理,和上述行业、公司及证券的基本面相匹配。
  3. 组合面。你要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投资环境,以决定我们的投资组合的战略布局适应投资环境。

关于基本面和市场面这两块儿,已经有很多分析了。以下因素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熟悉的“证券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关键因素:判断某资产未来能够产生多少业绩回报,通常是用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来衡量,然后基于这些未来业绩预测来估算这项资产现在的价值。

价值投资人做的是什么?他们努力利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不匹配来获利。要把这件事做成功,价值投资人需要先做以下三步:

  1. 评估价值。量化评估某资产的内在价值现在是多少,以及它将来随着时间推移会如何变化。
  2. 评估价格。比较分析这项资产现在的市场价格过高还是过低,比较的基准是这项资产的内在价值和历史价格、其他同类资产的价格,以及所有资产整体的“理论公允”价格。
  3. 构建组合。这些价值投资人利用以上评估价值和评估价格的信息来构建投资组合。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组合的近期目标是持有最能创造价值的资产,这些资产拥有最大的价格上涨潜力,或者拥有最佳的上涨潜力和下行风险比。

经济周期

  • 宏观环境
  • 企业增长
  • 借贷思维模式
  • 投资流行程度
  • 投资人心理学

上面所列的五大方面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动力,近几十年来一直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股市持续上涨,由此形成了一个向上的长期趋势。

下面是我相信的关于经济周期的几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经济产出是工作小时总数和每小时产出的乘积,因此,一个经济体的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一些基本面因素,比如出生率和生产率增长率(不过也受到其他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些基本面因素在一个年度之间通常变化极小,在十年之间才会逐渐变化,因此经济增长率的平均水平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相当稳定。我们只有用最长的时间框架才能看清楚,一个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是显著加快还是显著放缓。但是经济长期确实会如此变化。

既然经济潜在的长期增长率会几十年都保持相对稳定,一个人就会忍不住预期,经济增长的年度表现也是一年接着一年地保持稳定。但是很多因素很容易发生变化,由此导致经济年度增长率发生变化,甚至经济年度增长率即使平均而言沿着长期趋势线移动,也会出现年度变化。这些影响因素,也许可以被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 内部性因素。年度经济表现可能受到经济体内部经济单位所做决策发生变动的影响。比如,消费者消费更多还是储蓄更多,企业生产扩张还是收缩,增加存货(这要求增加产量)还是出售更多存货(相对于增产增销而言,这会削减产量)。这些决策经常受到消费者或企业管理者心态的影响。
  • 外部性因素。年度经济表现也会受到经济体外部事件的影响。第一,人为事件,严格来说这些不是经济事件,比如,爆发战争,或者政府做出决策改变税率、调整关税,或者商品价格联盟调整价格。第二,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事件,比如干旱、飓风、地震。

长期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是稳定的,但是它也随着长周期的波动而出现变化。短期经济增长平均而言遵循长期趋势,但是每年会围绕长期趋势线出现短期上下波动。

人们非常努力地想要预测经济增长率的年度变化,然后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获得潜在投资盈利。平均而言,投资人的预测在大多数时候都接近于真实水平。但是极少有人能够持续做到预测正确;只有少数人的预测能够比其他人做得好得多;只有少数人能够正确地预测经济增长大幅偏离长期趋势。

政府调节逆周期

总体来说,大家都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周期中一波强劲上行所产生的结果。

  • 商品需求增长相对而言过度超过供给,此时可能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 生产投入要素的价格上涨,比如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此时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 进口国的货币相对于出口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对于进口国来说,其进口货物的成本会由于货币汇率上涨而上涨,由此可能导致“进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上述三个原因,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导致获得商品的成本上涨,即物价逐步上升。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因为通货膨胀往往来源于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央银行努力控制通货膨胀,实质上等同于努力抽走经济增长发动机里的部分燃料,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燃料之一就是资金。中央银行的这些措施包括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卖出证券。私人部门从中央银行购买了证券之后,这些货币回笼到中央银行手里,退出了流通。流通的货币量少了,往往会减少商品的需求,这样就能抑制通货膨胀。那些强烈专注于把通货膨胀置于中央银行控制之下的中央银行行长被称为“鹰派”,这些鹰派中央银行行长往往会更加快速地做出上述控制通货膨胀的举动,而且其力度相当大。

最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的政府还给了中央银行第二个职责——除了控制通货膨胀之外,政府还希望中央银行能够支持就业。当然,经济走强,就业率就会向好。因此,中央银行要鼓励经济增长和就业,就要采取刺激性措施,比如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通过买入证券来给经济注入流动性。美联储最近的“量化宽松”计划,就是这样做的。那些强烈关注刺激就业并且倾向于采取刺激经济增长措施的中央银行行长,被称为“鸽派”

政府管理经济周期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财政工具。财政工具主要是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因此,政府在想要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时,可以削减税收,增加政府开支,甚至直接分配刺激资金,让个人和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消费和投资。相反,政府认为当经济增长过快而有经济过热的危险时,就会创造条件,让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下来,这时政府会增加税收,削减支出,从而减少经济体中的需求,让经济活动放缓一些。

企业盈利周期

第一,经济的上行和下行,对于企业盈利幅度的上升与下降来说,非常重要。GDP对消费的影响胜过其他任何一个因素,GDP增长得多,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而更多的消费意味着对商品更加强劲的需求,而更加强劲的需求意味着,企业能够卖出更多的商品,且卖出商品的价格更高,企业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和更高的工资,这又会进一步推动更多的消费。所有这些连锁反应集合在一起,GDP增长就会意味着企业的收入会随之增长。

某些行业里企业的销售收入对经济周期的变动是敏感的:经济上行,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就会随之上升;相反,如果经济下行,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就会随之下滑。但是另外一些行业里的企业销售收入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不敏感,而且不同企业的敏感程度差别很大,敏感程度很大的企业销售增长率会比经济增长率大得多,而敏感程度很小的企业销售增长率会比经济增长率小得多。

  • 行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销售会直接对经济周期做出反应。企业在集中扩大生产的时候,也就是在GDP扩张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化工原料、金属、塑料、能源、线材、半导体,才能支持扩大生产,反之亦然。
  • 日常生活必需品,比如食品、饮料、药品,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并不是很敏感。这些日常必需品,人们每天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数量,不管经济是好还是坏,所需消耗的数量基本相同。
  • 低成本消费品的需求并不会有很大波动性,比如我们日常穿的衣服、读的报纸、网络下载等,但是那些高成本的消费品,比如奢侈品和度假旅游,需求的波动性就很大了。
  • 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比如个人购买汽车和房子,企业购买卡车和工厂设备,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这些是耐用消费品,也就是说它们能够被用上很多年,所以经济疲软的时候,这些耐用消费品的更新可以被延迟,旧的照样可以用,等人们有钱以后再买新的;第二,因为这些耐用消费品,买一次要花人们很多钱,所以当经济困难的时候,人们赚的钱也少,就很难买得起它们,需求自然就减少了,但是当经济繁荣的时候,人们赚的钱变多了,就很容易买得起它们,需求自然就增加了;第三,企业在生意好的时候,需要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扩大生产,相反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的生意也不好,对设备等固定资产的需求也会降低。以上的三个原因造成耐用消费品需求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
  • 人们对日常服务的需求,一般波动不大。如果这些日常服务是必需的(比如每天通勤上班),而且价格很低(比如理发),那么人们对这些服务的需求不会对经济形势的变化高度敏感。此外,这样的日常服务本身和生鲜食品一样,保质期很短,无法被长期储存,我们要天天坐地铁上班,要月月理发,所以这些日常服务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购买。但是人们对这些日常服务的需求仍会随着经济变化而改变,比如,平常你一个月理一次头发,遇上经济特别糟糕的时候,你会觉得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也可以拖到两个月才去剪一次头发。

此外,某些产品的销售对经济周期以外的其他周期更加敏感。因为耐用品比较昂贵,我们可以贷款购买,然后选择分期还款,所以(如果在其他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对耐用品的需求会对信贷周期非常敏感。贷款融资容易,人们对这些耐用品的需求就会上升,贷款融资困难,人们对这些耐用品的需求就会下降。人们对另外一些商品的需求会受到非周期性变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增加人们对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更新需求的敏感因素有:降价促销、推出新款、技术改进。

但是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非强关联。这是因为经济周期的运行并不是影响企业销售状况的唯一因素(就像我们前面刚刚讲过的那样),而且企业销售额的变动不一定会导致企业盈利发生同等幅度的变动。造成后一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都运用了两种杠杆,从而放大了盈利变化对销售变化的反应程度。美国人称之为杠杆(leverage),英国人称之为传动装置(gearing),后者传达的意思更明白。

第一类杠杆是经营杠杆。盈利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或者费用)。收入是销售的结果,我们知道很多原因会导致销售收入发生波动。成本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成本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波动,特别是成本对销售变化的反应。

大多数企业的成本都可以分为三类:固定成本、半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我们以一家出租车公司为例来进行说明:

  • 固定成本。这家出租车公司的总部设在一幢商务办公大楼里。如果公司客流量增加不大,公司总部就不需要为此增加更多的办公面积。但是即使客流量下滑了一些,公司总部的办公面积也不能马上减少。所以出租车公司总部办公室的成本属于固定成本。
  • 半固定成本。出租车公司有一个出租车车队。现在,客流量有所增加,现有的车队规模也可以应付,但是如果客流量再大幅增加,并且超出车队现有规模的最大运输能力,那么出租车公司就必须添置更多的车辆。所以,车辆成本对于出租车公司来说属于半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出租车行驶需要加油。如果出租车业务量增加导致行驶里程增加X%,那么基本上耗油量也会增加X%。所以对于出租车公司来说,汽油成本属于可变成本。

以上三类成本之和就是公司的营运总成本。而这三类成本对销售收入的敏感程度不同。比如,这家出租车公司的客流量增长20%,销售收入也会增长20%,但是公司总部办公室的开支不用增加;公司购买出租车的成本,一开始不需要增加,也许后来当车辆数量不能满足大幅增长的需求时,公司就需要购置新车,相应地车辆成本就会增加;汽油费用会马上随着需求增长,而且同步增长。因此,出租车公司的总成本会随着客流量的增长而增长,但是总成本的增幅往往低于收入的增幅。这就会导致公司的边际利润率上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毛利率上升。这意味着公司营业利润增长幅度要大幅超过其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这就是经营杠杆:一个百分点的经营收入增长,能够撬动营业利润增长更多百分点。一般来说,企业的总成本中,固定成本比例越大,可变成本比例就越小,这就会导致企业经营杠杆水平越高。

经济形势良好,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这时候经营杠杆对企业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企业利润增长幅度大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但是,经营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经济形势不佳,企业销售收入下滑,那么这时候经营杠杆对于企业来讲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企业利润下滑幅度会超过销售收入下滑幅度,销售收入如果下滑得太多,甚至会让企业从盈利变成亏损。但是,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来限制销售收入下滑对盈利的影响程度。这些措施包括裁员和关店。但是这些措施不一定有效,因为以下四个原因:

  1. 这些节省开支的措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2. 有些节支措施反而会在短期内增加费用支出,比如,裁员意味着马上要支付一大笔人员遣散费;
  3. 这些节支措施通常只能限制负面效果,并不能彻底消除负面效果;
  4. 这些节支措施的实际效果很少能够达到人们的预期。

第二类杠杆是财务杠杆。我们假设这家企业30 000美元的资本结构是这样的:15 000美元权益资本,15 000美元债务资本(公司每年需要支付1 500美元的利息)。这意味着,如果营业利润从3 000美元下降到2 000美元,那么净利润就会由原来的1 500美元(息税前利润3 000美元–利息1 500美元),下降到只有500美元(息税前利润2 000美元–1 500美元),营业利润减少了1 000美元。也就是说,营业利润从3 000美元下降到2 000美元,下降幅度为1/3,会导致这个企业的净利润从1 500美元下滑到500美元,降幅为2/3,你会看到净利润的下滑幅度把营业利润的下滑幅度放大了1倍。这种净利润下滑幅度放大营业利润下滑幅度的效应,就是财务杠杆发生作用的结果。

投资人心理和情绪钟摆

从1970年到2016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最高的那个年度上涨了37%,收益率最低的那个年度下跌了37%。但是长期来看,好年份和坏年份相互抵消,股市长期收益率通常为每年收益率的10%左右。

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 很少有人总能够做到心情平和,不被情绪所困。
  • 因为这个原因,只有少数投资人能够树立标杆,界定中心点的位置,而且能够一直处于贪婪与恐惧平衡的中心点上,不管未来如何发展变化,他们都能一直保持平衡,既不太贪婪,也不太恐惧。
  • 相反,大多数投资人都是在贪婪和恐惧之间大幅摆动,在情绪乐观时变得过于贪婪,在情绪悲观时变得过于恐惧。
  • 大多数投资人的心理和情绪,是在错误的时候摆动到错误的位置。利好事件出现导致市场过度兴奋,因而他们纷纷买入,推高价格直至过高水平,这时大多数投资人却变得更加贪婪,还想进一步追高买入。相反,不利事件出现导致市场过度沮丧,因而他们纷纷卖出,压低价格直至过低水平,这时大多数投资人却会变得更加恐惧,还想进一步杀跌卖出。

风险态度周期

信贷周期

这一章我们谈的信贷周期,有时候也被称为资本市场周期。。严格地说,“资本”是指企业筹集用来发展业务的所有资金。股东投入的资金被称为权益资本,俗称股本;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借入的资金被称为债务资本,“信贷”指的就是这部分债务资本。我在谈论债券市场的时候,会一直用“信贷周期”这个说法,而当我讨论融资的整体松紧程度的时候,我会用“资本市场周期”这个说法。但是不管我用哪个说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经济周期只要小幅波动一下,就会让信贷松紧程度产生很大的波动,而信贷周期的大幅波动会对资产价格波动产生巨大影响,而资产价格的巨幅波动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本身的波动。

信贷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很简单:

  • 经济进入一段繁荣时期;
  • 资本提供者生意兴隆,增加了他们的资本基础;
  • 因为坏消息稀少,贷款和投资的风险看起来已经缩小了;
  • 风险规避消失了;
  • 金融机构开始扩大业务,也就是提供更多的资本;
  • 金融机构竞争市场份额,为此不惜降低要求(比如,降低利率),降低贷款标准,为一个特定交易提供更多资本,而且放松贷款协议条款。

在极端情况下,资本提供方融资给那些其实并不值得融资的借款人和项目。也就是说,投资于那些资本成本超过资本收益的项目,甚至投资于那些根本没有资本收益的项目。信贷周期走到这步之后,上涨阶段结束,周期开始反转。

  • 损失导致贷款人失去信心,变得畏缩戒备;
  • 风险意识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利率提高、信贷限制提高、合约条款要求提高;
  • 能够借到的资本变得很少,信贷周期进入低谷区,只有质量最高的借款人才能借到资本;
  • 公司资金吃紧,变得渴望得到资本,借款人债务到期之后不能滚动融资,导致债券违约和企业破产;
  • 这个过程会助长和加强经济收缩。

经济繁荣带来信贷扩张,信贷扩张导致不明智地滥发贷款,滥发贷款产生重大损失,重大损失让贷款人停止发放贷款,贷款停止就让经济繁荣中止了。就这样一环扣一环,连锁反应无休无止。

一个紧张不安、小心谨慎的信贷市场,其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后果、暗示的真相,就是下面所列的这些事情:

  • 害怕亏钱;
  • 提高风险规避和怀疑主义;
  • 不愿意把钱贷出去,也不愿意把钱投资出去,不管机会有多么好;
  • 到处都缺资本;
  • 经济收缩和债务再融资困难;
  • 违约,破产,重组;
  • 资产价格低,潜在收益高,风险低,风险溢价过高。

以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向我们指明这是一个投资的绝好时机。不过,因为恐惧和风险规避在创造绝好投资机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当恐惧和风险规避正在发威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远离投资。当资本市场周期即信贷周期向下走的时候,负面影响很大,市场都是不利的消息。这让大多数人都很难出手投资,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投资的潜在收益率相当丰厚。

相反,一个慷慨的资本市场往往伴随着以下现象:

  • 害怕错过赚钱的机会;
  • 减少风险规避和怀疑主义(也相应减少尽职调查);
  • 数量过多的钱追逐数量过少的交易;
  • 愿意加大购买证券的数量;
  • 质量低的证券也愿意购买;
  • 资产价格高,潜在收益低,风险高,风险溢价微薄。

资本市场窗口大开会出现在这个时候:市场都是好消息,资产价格上涨,乐观主义高涨,看起来一切皆有可能。但是,这种情况总会带来一大批不靠谱又定价过高的证券发行上市,导致企业债务水平过高而最终毁灭企业。

房地产周期

“房地产开发周期,通常清楚、简单、有规律地重复发生。”

  • 经济糟糕的时候,房地产建设的活跃程度会降到很低,房地产建设项目融资受到抑制。
  • 过一段时间,经济不是那么糟糕了,后来甚至变好了。
  • 经济增长更好了,导致对房屋建筑的需求上升。
  • 经济疲软的时候,只有少数建筑开工建造,现在才开始投入使用,房屋需求面积的额外增长,导致供给有些吃紧,因此房屋租金和销售价格开始上升。
  • 租金和房价上升,持有房地产的产权就能享受资产升值,财富随之增加,唤醒了开发商建设新项目的热情。
  • 经济发展更好,房地产资产升值,让资本提供者更加乐观,资本提供者的心态变好了,让房地产开发商更容易拿到融资。
  • 融资更便宜,也更容易,自然提高了潜在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也增加了这些项目的吸引力,因此增加了开发商愿意追逐这些项目的愿望。
  • 更高的预期收益,更乐观的开发商,更加慷慨大方的资本提供者,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建造项目开工率大幅攀升。
  • 首批完成的项目,遇到压抑已久的强劲需求,全部租出,或者很快销售一空,让开发商大赚一笔。
  • 良好的收益,加上每天更加积极有利的报纸头版头条的宣传,导致更多的项目开始计划、融资、获批。
  • 打桩机随处可见(已经向工厂订购更多的打桩机,但是这属于另外一个不同的周期)。
  • 大楼建设开工之后,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工,其间,第一个完工上市的项目,就吃掉了此前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 从开始计划到建成开业,经常需要很长时间,足以让经济从繁荣走向萧条。在经济增长得很好的时候开工的项目,经常会在开盘的时候遇上经济情况变得糟糕。这意味着这些增加的房屋面积只是增加了更多的空置面积,加大了租金下行和销售价格下行的压力。得不到使用的闲置面积在市场上游荡,就像幽灵一样。
  • 经济糟糕的时候,房地产建设的活跃程度很低,房地产开发融资受到压制。

市场周期——集周期于一身

资产价格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基本面和心理面。

  • 基本面:我一直称之为“事件”,大致可以被简化为两大财务指标——企业收益和现金流,以及对二者的未来预期。企业收益和现金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经济发展趋势、企业盈利能力和未来资本可获得性。
  • 心理面:投资人对基本面因素的感觉,以及他们如何评估这些基本面,特别是投资人的乐观程度和对待风险的态度。

“牛市三阶段”:

  1. 只有少数特别有洞察力的人相信,基本面情况将会好转;
  2. 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情况确实好转了;
  3. 每个人都得出结论,基本面情况将会变得更好,而且永远只会更好。

牛市三阶段讲的就是投资人态度的变化:

  1. 特点,投资人的态度多么容易变化;
  2. 过程,在市场周期波动的整个过程中,投资人态度的变化有什么模式;
  3. 影响,投资人的态度如何助长投资决策错误。

牛市第一阶段,尽管存在基本面改善的可能性,但是大多数投资人不具备这样的洞察力,也就不会珍惜其蕴藏的投资良机,他们看不出来证券价格里面包含的乐观主义很少,甚至根本没有。

第二阶段发生在股市大崩盘、股价一路暴跌之后,这一波暴跌彻底摧毁了股价,同样也彻底摧毁了投资人的心理,让投资人像羊群一样对股市由爱转恨,投资人亏了大钱之后,发誓从此永远离开股市,此生再也不碰股票了。

牛市第三阶段,也是牛市最后一个阶段,情况正好和第一阶段的相反。基本面的事情发展顺利,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已经强烈地反映在资产价格上了。这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情绪,投资人简单地推论基本面改善将会持续直到永远,对未来非常乐观,因此把买入报价提升到很高水平。

“熊市三阶段”:

  1. 只有少数深谋远虑的投资人才能意识到,尽管形势一片大好,市场面普遍被乐观看涨,但是基本面肯定不会一直顺风顺水;
  2. 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正在越变越糟;
  3. 每个人都相信基本面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我认为“价格再高也不会赔”,是产生泡沫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也是产生泡沫的显著标志。同样的道理,在股市泡沫期间,投资人经常得出结论,应该去借钱买这些大牛股,就是我们常说的加杠杆或者配资。不管你借钱的利率是多少,你买这些大牛股升值所带来的收益率,肯定都比你借钱的利率高。很明显,投资人脑子糊涂了,分析、怀疑、不盲目相信的大脑功能暂时停止了。

下面我列举的过程,概括总结了市场周期的上行阶段。这个过程告诉我们,经济周期、企业盈利周期、心理周期、风险规避周期和媒体行为周期如何形成合力,推动市场价格大涨,且涨幅远远超过其内在价值。它也告诉我们,周期的上一步变化如何引发下一步变化:

  • 经济增长,经济数据都利好;
  • 企业盈利增长,高于预期;
  • 媒体刊登的只有好消息;
  • 证券市场走强;
  • 投资人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乐观;
  • 大家认为,风险非常少见,就是有风险也是良性的,不会有大害;
  • 投资人认为,承受高风险是赚钱的必经之路,高风险才能带来高收益;
  • 贪婪驱动投资人的行为;
  • 投资机会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
  • 资产价格上涨,超过内在价值;
  • 资本市场大门敞开,发行证券融资很容易,债务到期滚动融资很容易;
  • 违约出现得很少;
  • 投资人的怀疑程度降到低点,而信任程度升到高点,意味着有风险的交易也能达成;
  • 没有人能想象事情会出错,没有什么有利的发展变化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一切好事皆有可能;
  • 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认为,事情会永远变得更好;
  • 投资人忽视损失的可能性,只担心错失机会;
  • 没有人能想到有什么理由要卖出,也没有人被迫要卖出;
  • 买进的人数超过卖出的人数;
  • 市场小幅下跌,投资人不但不生气,而且很高兴,正好逢低买入;
  • 股价创出新高;
  • 媒体欢呼庆祝股价创出新高;
  • 投资人变得盲目兴奋,无忧无虑;
  • 持有股票的人自己都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怎么这么聪明,及时追涨买入,一下子赚了这么多,在高兴之余,他们可能还会买入更多;
  • 那些一直站在旁边只敢看不敢买的人,看着朋友发大财,后悔死了,最终他们投降了,也跟风追涨买入;
  • 预期收益降到低点,甚至是负的;
  • 风险升到高点;
  • 投资人应该忘记错失机会,应该只担心亏损;
  • 是时候要非常谨慎小心了。

同样,我也列出了一个过程,描述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会发生的情况:

  • 经济增长放缓,报告数据都是不利的;
  • 企业盈利持平或者下跌,且低于预期;
  • 媒体报道的都是坏消息;
  • 证券市场疲软;
  • 投资人变得担心和沮丧;
  • 大家觉得到处都是风险;
  • 投资人觉得,承担风险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不会让他们赚钱,只会让他们亏钱;
  • 恐惧主导了投资人的心理;
  • 市场上证券的需求低于供给;
  • 资产价格跌到内在价值以下;
  • 资本市场大门“砰”地猛然关闭,想要通过发行证券融资非常困难,通过债务到期滚动融资也很困难;
  • 债务违约率飙升;
  • 投资人的怀疑程度升到高点,信任程度降到低点,意味着只有非常安全的交易才能达成,甚至任何交易都达不成;
  • 没有人考虑情况可能出现改善,任何负面的结果都有可能发生,一切坏事皆有可能;
  • 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情况永远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 投资人忽视赚钱机会的可能性,唯一担心的就是会亏钱;
  • 没有人能想到值得买入的理由;
  • 卖出的人数超过了买进的人数;
  • “不要去抓跌落的小刀”取代“逢低买入”;
  • 价格创出新低;
  • 媒体关注这种令人沮丧的趋势;
  • 投资人变得沮丧和恐慌;
  • 持有证券的投资人觉得自己好傻,幻想破灭了,亏了之后他们才明白,自己当初做这笔投资时所想的那些理由,其实自己并不是真正明白;
  • 那些一直拒绝跟风追涨买入的人,特别是那些卖掉股票的人,觉得自己当初的判断得到了市场验证,自己一直不买简直太英明了;
  • 那些本来持有股票的人放弃了,以令人沮丧的价格割肉卖出,结果雪上加霜,让股价进一步螺旋式下跌;
  • 大跌之后,股价蕴含的预期收益率高到了天上;
  • 风险很低;
  • 投资人应该忘记亏钱的风险,只应担心错过赚钱的机会;
  • 进攻型投资的时刻到了。

如何应对市场周期

既然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看透未来的能力,我们如何能够现在就布局投资组合来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我认为,答案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理解市场现在所处的周期位置,以及其所传达的市场未来的走势。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总体上理解周期的基本特点: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运动?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走极端,冲向顶峰或低谷?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走到极端又反转回归?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值得我们关注的关键的周期因素有:

  • 旋律相似:基本的主旋律会重复出现,历史过程往往会像诗歌的韵律一样十分相似。
  • 有起有落:事物往往会有起有落,特别是那些人性能决定的东西。
  • 环环相扣:周期的前一波发展都会影响下一波的发展变化。
  • 彼此相关:不同种类的周期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 心理推动:心理情绪在推动周期性现象超越理性水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 常走极端:周期往往会走向极端。
  • 浪子回头:周期往往会走到极端后反转,回归中心点。
  • 再走极端:周期回归中心点后,并不停留,而是一晃而过,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这只是概括了影响各类周期的共同因素。此外,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还有一些特殊因素会影响市场周期:

  • 经济企业:经济周期和企业盈利周期,二者塑造了投资环境。
  • 心理情绪:投资人心理和情绪往往会随环境的变化过度反应。
  • 风险态度:有时候,投资人会觉得风险根本不存在,有风险也没关系,而有时候,投资人认为风险巨大,完全无法逃脱,甚至是致命的。
  • 估值水平:有些时点,市场定价只反映了利好因素,甚至还会过度反映;可是也有一些时点,市场只反映了利空因素,忽略了所有利好因素。

周期上行阶段,市场价格从公允估值水平上升到过高估值水平,并通常和某些重要因素一起出现:

  • 基本面普遍都是好消息;
  • 投资人对基本面事件进展感觉很满意;
  • 媒体一致采取乐观的态度解读事件;
  • 投资人对媒体乐观的看法毫不怀疑地接受;
  • 投资怀疑程度下降;
  • 投资人风险规避罕见;
  • 信贷市场窗口大开;
  • 投资人情绪普遍都是积极乐观的。

相反,价格暴跌阶段,从公允价值水平跌到过度低估水平,并通常出现以下部分或全部标志性现象:

  • 基本面普遍都是坏消息;
  • 基本面事件进展不利,拉起了警报;
  • 媒体的报道都是高度负面的;
  • 投资人全盘接受媒体恐慌性的报道;
  • 投资怀疑程度强劲上升;
  • 投资人风险规避大幅上升;
  • 信贷市场“砰”地猛然关闭;
  • 投资人情绪普遍都是沮丧失望的。

在橡树资本,我们强烈地排斥这种等到确认底部后再开始买入的想法:

  1. 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市场已经到了底部。没有霓虹灯告诉你底部到了,欢迎你来抄底,这简直是在做梦。只有底部过去之后,我们才能确认原来那是最低的底部,因为底部的定义就是反弹开始的前一天。从本质上讲,只有事实发生之后,我们才能确认它是事实,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只是可能。
  2. 通常只有在市场下滑的时候,我们想要买的东西才能买得最多,因为这个时候,卖方才会在实在扛不下去了的时候宣布投降,大量低价割肉卖出,有人大量卖出,你才有机会大量买入。与此同时,那些不愿意“抓住跌落的小刀”的人都躲到一边,不敢出手。没有人跟你抢着买,你才能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但是一旦市场跌到了底部,下跌停止了,按照定义,这个时候就没有卖家在卖出了,此后市场会迎来一波反弹,那就是买方主导的市场了。

在投资上,你要取得最终的成功,只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估算内在价值;
  2. 控制情绪,鼓足勇气大量买入,有毅力坚定地持有;
  3. 耐心等待市场回归价值,市场会最终证明你的估值是对的。

你一定要注意:一波下跌之后,卖出离开市场,由此不能参与后面的周期性反弹,是投资大忌。周期的一波下跌会让你的账面出现亏损,只是账面上一时的浮亏,并不是致命的永久性亏损。你只要能够一直持有,直到周期走到上升阶段,就能享受到大幅反弹的收益了,原来账面上的亏损也能弥补回来了。但是你如果在市场跌到底部时卖出了,就把一个周期向下波动所造成的账面浮亏变成了永久性的损失,这才是最糟糕的事。

弄懂周期,挺过周期的下跌阶段,坚持等到周期反弹阶段的到来,需要我们一要在情绪上有资本,能忍住不割肉,二要在财务上有资本,在需要时能追加保证金甚至补仓。要想投资成功,这两种资本都必不可少。

买,可能买错,不买,又可能错过;买也会错,不买也会错。投资人可以选择消除其中一个风险,但是这样做就会让他们完全暴露在另外一个风险之下。所以大多数投资人都是在两种风险之间寻找平衡。

投资人在两种风险之间的定位应该如何?保持平衡,还是更加倾向于一种风险而降低另外一种风险呢?答案主要取决于投资人的目标、所处的环境、个性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如果你是为客户管理资产,就要考虑到客户的这些方面)。

市场周期与投资布局

投资成功,三种要素必不可少:激进买入、选择时机、操作技能。如果你选择对了合适的时机,又能足够激进地买入,那么即便没有太多操作技巧,也照样能成功。

选择到好时机并不完全是靠运气的结果。相反,在投资上,选择好的时机,可能来自勤勉尽责地评估我们现在所处周期的位置,然后把想法转化为行动,做出正确的事。研究周期,其实就是研究如何布局投资组合以妥善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件。

我要再次回到我概括的投资成功三要素,并更深入地思考投资成功的公式。我得出了结论,投资成功应该考虑以下六个关键要素,也许更应该称之为三对要素:

  1. 周期定位。根据你对主要周期定位的分析,判断周期目前所在位置及未来趋势,决定你对投资组合的风险定位——更多地承受买入而出错的风险,还是更多地承受不买而错过的风险,或者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
  2. 资产选择。决定要配置哪些市场、市场利基、具体证券或资产,以及要重仓配置还是要轻仓配置。

第一对要素是周期定位和资产选择。周期定位和资产选择是投资组合管理的两个主要工具。也许这么说过于简单化了,但是我认为,投资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被纳入一个或其他要素中。

  1. 激进。增加风险:把你的资本更多地置于风险之下;持有质量更低的资产;所做投资的业绩表现,更加依赖于出现有利的宏观结果;以及(或者)利用财务杠杆、高贝塔值,即对市场波动更敏感的资产和战略。
  2. 保守。减少风险:投资的资本更少,而持有的现金更多;强调重视资产要更加安全;买入那些在没有出现繁荣和牛市时,相对而言市场表现更好的防御性资产;以及(或者)避开财务杠杆和高贝塔值。

第二对要素是激进和保守。在激进和保守之间进行选择,是投资人在布局投资组合时考虑的一个主要维度,这要根据他们对周期的分析而定。一要分析市场现在所处周期的位置,二要分析周期背后所隐藏的未来市场趋势。

  1. 技能。有能力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以保持平衡(尽管不能每次都正确),这要通过一个可重复的智力过程,而且要基于对未来的合理假设。现在这个要素有了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学术名称:阿尔法。
  2. 运气。在很多情况下,技能和合理的假设都不起作用了,我们就只能靠运气了。也就是说,随机性对事件的影响大于理性的过程,不管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它们都是运气。

第三对要素是技能和运气。技能和运气是决定投资组合管理决策成功的两个关键要素。如果投资人没有技能,就别指望自己的决策能够创造成功的投资。事实上,有些技能可以被称为“反技能”,因为获得的这些技能越多,就越妨碍投资成功。

这里投资成功的秘诀包括以下三点:

  1. 深思熟虑地分析市场现在所处的周期位置;
  2. 基于分析提高进攻性;
  3. 结果证明你是对的。这几点可以总结为周期定位的“技能”或者“阿尔法”。

我们也可以假设,你做的分析也许表明周期定位情况不妙,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人心理过度乐观,因而资产价格过高。这意味着你应该更偏重防守。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从赌桌上拿回来一些钱,让一部分资本退出市场,降低仓位。

你的投资组合是防守型的,就更少暴露在市场波动之下,因此非常适合疲软的市场。

资产选择包括,识别出哪个市场或市场板块或具体资产类型会比其他同类资产表现得更好或者更糟,由此决定你在投资组合中要超配它还是低配它。资产的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越高,未来预期市场的表现就越不好(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反过来,如果资产的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越低,那么未来预期市场的表现就会越好。我们要在资产选择方面有卓越的业绩表现,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需的,就是对价值三个方面的洞察力要超越平均水平:

  1. 资产的内在价值大概是多少;
  2. 这个内在价值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 内在价值和当前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如何——我们是高估、低估,还是持平?

成功本身也有周期

随着成功次数积累得越来越多,人们会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是很正常的。投资人碰上一个强劲上涨的市场,赚了很多钱,就会觉得自己是精通投资的大师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直觉就更有信心了。他们的投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自我怀疑就变得更少了,意味着他们更少地考虑自己出错的可能性,也更少地担心亏损的风险。这就会导致他们不再坚持买入价格足够便宜以确保拥有足够的安全边际,而正是这一点带来了他们早期投资的成功。正因如此,我们一定要牢记那句最古老也最重要的投资名言:“不要把你的头脑很牛和市场很牛这两件事搞混了。”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负责管理保险业务的阿吉特·贾恩曾经和我说的那样:“有些投资方法用来赚钱一直很容易,后来就变得不再容易赚钱了。”

  • 小盘股一直跑赢大盘股,直到涨到某价格,价格不再便宜了,也就跑不赢大盘股了。
  • 趋势投资或者动能投资主张什么涨得好就买什么,和赢家在一起,有一段时间这个方法很灵。最终板块轮动策略和买入落后输家的策略取代追涨买入领先赢家的策略。
  • 动能投资有一大弱点,只会上涨时追涨,不会下跌时抢反弹。而“逢低买入”这个策略正好相反,让很多投资人能充分抓住这个弱点而取胜,直到有一天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或者市场不再反弹了),导致价格下跌之后是更大幅度的下跌,没有快速反弹,只有下跌再下跌,你一次又一次地逢低买入,越低越买,结果却是越买越低。
  • 风险资产跑赢市场,其超额收益主要来自这些资产由于具有风险而受到过度惩罚,价格跌得过低。后来这些风险资产的价格开始上涨,涨到和安全资产相当,此后它们就开始跑输市场了,直到它们的价格水平再次下跌,一直跌到能够再次提供足够高的风险溢价的水平,它们才会重新跑赢市场。

基本原则很清楚,没有东西会永远有效。有一点很关键,每个人都相信世上总有东西会永远有效,但正是此时那个东西肯定会变得不再有效了。我要说:“在投资事件中,每件重要的事都是反直觉的,每件大家都觉得很明显正确的事,其实都是错误的。”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最先做的是聪明人,最后做的是傻瓜”。你进入市场,结果发现现在市场里面人很多、非常拥挤,那么你肯定不是巴菲特所说的那种先知先觉先下手的聪明人,而更有可能是后知后觉后下手的愚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