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notes

张俊的读书笔记

View project on GitHub

cover

作者: (美)盖瑞·戴顿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副标题: 通过正念练习和尖端心理学实现最佳交易表现
原作名: Trade Mindfully: Achieve Your Optimum Trading Performance with Mindfulness and Cutting Edge Psychology
译者: 池明烨
出版年: 2020-8
页数: 392
定价: 69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5360492

豆瓣链接

了解你的心智

交易者的心理盲点

我昨天进场了,可是亏损了,今天就想着这件事。其实今天的行情比昨天还略好一点,昨天有一个指标没确认,而今天的进场模式是完全吻合的。我很后悔没进场,也不明白是为什么。

近因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是指我们的心智在做决策时,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其他信息影响更大。科林的心智对昨天的交易结果印象较深,而对今天“完全成立”的进场条件印象较浅,于是,他没做这单交易。

对交易者来说,最重要的心理盲点包括:

  • 代表性启发式偏差
  • 近因效应
  • 损失厌恶
  • 确认偏误
  • 基础概率忽略
  • 情感启发式偏差
  • 后见之明偏差
  • 禀赋效应
  • 乐观偏差

启发法和认知偏差

所谓“启发法”,指的是心理捷径。人们在面对复杂或困难的决策时,经常会运用简单的经验法则,帮助解决问题和做决策,以此简化决策任务。如此一来,思考问题会变得更加直截了当,更加省时省力。启发法缩短了决策时间,减轻了心理负荷,让人不必在脑中处理和理解大量数据,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问题。

但有些时候,启发法和其他简化的心理模式会引起重大的判断失误和不一致。人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时,会有强烈的倾向要舍弃认真理性的分析,转而利用启发法和其他认知捷径。这经常会造成可预测的失误和不良后果。

我们在科林的例子中看到,他在做判断时,近期的交易结果对他产生了更大影响,导致他错失了大好的交易良机。

代表性启发式偏差

所谓“代表性启发式偏差”,是指我们会利用心理捷径,寻找目前的情况或事件本身与同类情况或事件之间的相似性,以此判断概率。

一个人想买一辆二手车,会查看车身有没有凹痕,打开引擎盖,踢一脚轮胎。如果引擎看起来干干净净,车身闪闪发亮,轮胎看起来是新的,他或许就会想:“这辆车维护得很好。”这就是代表性启发式偏差,单凭外观可能会产生误解。只有查看车辆维护记录,找技师检查车辆,买家才能准确评估这辆车确实维护得很好、值得入手的概率。

更多启发式偏差和认知偏差

确认偏误

人们在做出假设之后,倾向于寻求确认自己的假设,而不是推翻自己的假设。因此,我们不会寻求与之相左的数据(例如,会令我们质疑某个交易假设的信息),而是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寻求与自己的观点一致、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数据,并过分重视这些数据。我们有一种强烈的需要,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想要确认自己本来就知道或相信的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确认偏误”,是造成交易困难的重要原因。

确认偏误是一种心理强化。当我们找到了确认信号,证明自己是对的,这能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开心。

近因效应

无论交易是盈利还是亏损,近期经历都可能对交易者的心智产生很大影响。交易者好像以为近期交易A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交易B的结果。我们知道(或应该知道)这不是真的。每单交易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交易A不会影响到交易B,但由于这一认知失误,我们表现得好像两者之间有关联。交易者行为受到了近因效应(一个心理盲点)的左右。

我们过分重视的不仅有近期发生的外在事件,例如市场表现或进场模式,还包括我们的交易表现。如果我们交易表现良好,一连串交易取得成功或超额收益,我们可能会由于近期的经历而影响到接下来的交易行动。我们会倾向于自以为手感火热,或者技巧和能力不知何故快速提升,或者我们解读市场的能力比其他人更强。因此,我们可能会犯下非受迫性交易失误,例如加仓、过度交易,或进场条件不完全符合就勉强交易。这种情感启发式偏差(由于自我感 觉良好就掉以轻心)可能会强化和放大近期的良好表现。若是过分重视近期表现,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当下的态度和行为,经常会导致我们偏离交易计划,或更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偏离理性交易。

后见之明偏差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所谓“后见之明偏差”,就是一种“马后炮”,是指人们得知某一事件结果后,夸大原先对这一事件的猜测的倾向。由于事后掌握了数据,导致最初对事件看法的回忆产生扭曲。后见之明偏差涉及三个层面的认知失误:(1)一个人对自己原本观点和预测的记忆有误,相信自己早就预测到结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2)一个人相信这个结果是肯定会发生的,过程也是注定的;(3)结果是可以事先预测和知道的。

当我们陷入后见之明偏差,就倾向于选择性地回忆信息,只去想可以印证后来才得知的结果的信息,编造出一个故事,向自己解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如果这个故事相对比较容易编造,我们就会觉得事情肯定就是这样发生的,因此,事先一定可以预测到结果。正如之前提到的其他认知失误,我们只会选择性地考虑部分信息,我们的心智走了捷径,拿一个事后似乎令人信服的故事做了替代品,而不是认真考虑所有可获得的数据,有条理地分析这些数据,深究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

禀赋效应

这一认知偏差与过早获利平仓相反。交易者陷入禀赋效应之后,会高估对股票、商品期货或外汇合约现有持仓的价值,将目标价定在远高于公允市场价值的水平,而假如这些交易者并未持有这些持仓,所设定的目标价会合理得多。单是所有权就会影响到感知价值。他们越去想对自己的所有物有多么喜爱,就越会产生深厚的情绪牵绊。例如,当你想到自己是多么喜爱苹果公司的产品(例如iPhone、iPad和Mac)及其功能,通常就会导致禀赋效应加深。通过客观评估股价(例如市盈率、盈利增长、市账率、技术面),可以尽量减少禀赋效应。

交易者本来想做日内交易,却在出现浮亏后死守亏损头寸,长期持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出于禀赋效应,由于交易者相信现有持仓具有更高的价值,所以不愿意平仓。当持仓达不到理想的价位,而交易者又盲目相信持仓具有更高的价值,心智遭到了禁锢,交易者可能就会继续持有,把日内交易变成长期持仓。

交易者的对策

表1.1 常见认知启发法和偏差:描述和建议

启发法/偏差 描述 建议
代表性启发式偏差 假设某个事件能准确代表某个类别(例如,假设某个图表形态代表了真正的方向性交易机会)。在交易中尤其常见。 密切留意进场模式的基础概率。觉察到整体市场背景。先调动审慎思维,再下结论。
近因效应 过分重视最近的交易形态或事件,期望日后继续发生。 格外努力放眼近期事件之外。
情感启发式偏差 感觉良好,因而交易不审慎、不小心。 把乐观情绪看作应该提高警惕的信号,后退一步,调动审惧思维。
确认偏误 使用其他类似或同类信息,验证既定交易行动或想法。 积极寻找相反信号,与确认信号相比较。
基础概率忽略 倾向于忽略交易概率,而陷入代表性启发式偏差、近因效应、显著性偏差,以及其他非概率推理。 妥善记录所有交易,为每个进场模式建立个人指标。
后见之明偏差 倾向于把过往事件视为可预测的。 客观评估特征和属性,以此限定交易和事件的条件。
禀赋效应 倾向于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估值过高。专注于可以放大感知价值的相关特征。 注意客观评估数据。制定客观的盈利目标。

交易中的强烈情绪

从蒂姆·布尔坎(Tim Bourquin)的采访中(采访了200多位成功的交易者),可以总结出的一大要点是,成功的交易者最终接受了一个事实:交易永远不会是一件令人十分舒服的事。由于交易涉及不完整的信息,每次出现的交易情境都有独特之处,总是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建仓和管理持仓总是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易者积累更丰富的经验,这种不适感会有所减退,但蒂姆·布尔坎发现,即使是有20年丰富经验的交易者,也会产生不适感。

科学家对恐惧和焦虑作了区分。恐惧是对实际有威胁的事件作出的反应。例如,如果我们在城市里,走在漆黑的街头,有人持刀挡住去路,我们感觉到的是恐惧。如果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在夜里走在类似的街头,想到可能有危险人物挡住去路,我们感觉到的是焦虑。我们的大脑不会区分实际的威胁和想象的威胁,反应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当我们产生焦虑时,应激反应是由于我们想象可能有人挡住去路,而不是实际上有人挡住去路。在交易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预见到亏损的威胁。因此,我们会感到焦虑,引起应激反应。虽然在这种情况下,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感到焦虑,但在本书中,恐惧和焦虑是可以互换的。只是要记住,我们在交易中感受到的恐惧无论看似有多么真实,其实大多是来自我们心智的想象。

对于交易者来说,恐惧会以许多不同形式出现。有些时候,恐惧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些时候,恐惧会令我们不知所措。根据我的经验,当我们受到情绪左右而做出心态不稳的交易行为,以及犯下绝大多数非受迫性交易失误,源头在于某种形式的恐惧或焦虑[请注意,非受迫性交易失误也可能来源于思维的局限性(见第1章)和缺乏交易技巧]。

恐惧的形式

马克·道格拉斯(Mark Douglas)是交易心理学作者,自己也是交易者,他把交易恐惧分为四大类。这四类恐惧包括:犯错、亏钱、错失交易机会和错失利润空间。

犯 错

杰克·施瓦格(Jack Schwager)在《金融怪杰:华尔街的顶级交易员》(Market Wizards: Interviews with TopTraders)一书中,采访了传奇交易者马丁·舒华兹(Marty Schwartz),舒华兹关于犯错的一番话可谓金玉良言。在采访中,施瓦格提出,舒华兹曾经连续十年交易亏损,他接着问道:“你是何时从交易亏损走向盈利的?”下面是舒华兹的回答:

当我把自我的需要与赚钱分离开来,当我能够接受犯错,我就从交易亏损走向了盈利。在此之前,承认犯错比亏损更令我难受。我以前总是一厢情愿,以为自己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那肯定错不了。后来,我的心态变成:“我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但如果我错了,就出场吧,也好保全资金,做下一单交易。”就这样,我扭亏为盈了。我的心态是:接下来总有盈利机会,所以,一单亏损也不是那么痛苦的事。就算我犯错了,那又怎样?

亏 钱

对于任何一单交易,在进场条件成立时,既有盈利的概率,也有亏损的概率。如果某一个进场模式长远而言有更高的盈利期望值,那么我们就可以依照这个进场模式操作获利。但交易总会有亏损的时候,亏损频率取决于进场模式的过往概率(假设这些概率未来依然成立)。许多交易者在理智上明白这一点,但在建仓之后或者准备建仓之际,还是会受到感觉的干扰,厌恶亏损。亏损是进场模式概率中自然的一部分,但损失厌恶仍是交易者需要克服的一大心理障碍。损失厌恶会促使交易者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例如过早平仓,死守亏损头寸,这些行动都是为了避免亏损,而不是实现最佳交易结果,是在徒劳无功地企图推翻交易的概率法则。如果我们抱紧这一恐惧不放,我们就是在企图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一厢情愿地想推翻交易的基本原则,而这必定是做不到的。

错失交易机会

对错失交易机会的恐惧可能会促使交易者即兴交易。

交易者害怕错失交易机会的时候,正好是市场顶部附近。没进场的交易者眼睁睁看着市场上涨,再上涨,越涨越高,自己却只有看的份。其他交易者在赚钱,而自己两手空空。他们为此感到沮丧,害怕再错失进一步上涨的行情,要么在最后一波上涨时进场,要么在涨势枯竭或见顶回落时进场。无论如何,他们很快就会蒙受亏损。另外一个害怕错失交易机会的信号,是过早建仓。吉姆说的话很有代表性:“如果我现在不进场,就会错过行情了。”

错失利润空间

乔希是E-迷你标普期货的日内交易者,善于洞悉进场条件成立的时机,会毫不犹豫地建仓,让行情发展。可是他会持仓过久,期望在一单交易中赚个盆满钵满。乔希的理由是:“如果我上一单持仓更久,盈利会丰厚得多;我这单一定要拿住。”交易者若是像乔希这样,想着要大赚一笔,就会忽视重要的技术目标位(例如阻力位或支撑位)、极端指标以及市场信号(例如行情见顶,或者参与者兴趣减弱,标志着行情步入尾声)。像乔希一样,许多交易者都害怕自己“错失太多利润空间”,在获得合理盈利之后还迟迟不肯平仓。当然,当价格开始回落,他们就觉得这“只是正常回落”,可以熬过去的。许多这样的“回落”令盈利回吐殆尽,有时候甚至还由盈转亏。

表2.1 与恐惧相关的想法和心态不稳的交易行动的例子

恐惧类型 想法的例子 心态不稳的行动的例子
犯错 “我不能再蒙受亏损了。”
“我不能告诉配偶/另一半我又亏了钱。”
“这次不能犯错。”
过早获利平仓。操作犹豫不决,不敢进场。在价格逼近止损位时,扩大止损位。止损位距离进场价太近。向下摊平。忽视资金管理。避免交易。
亏钱 “我需要更好的指标/进场模式来减少亏损。”
“我必须把亏损限制在X%(微乎其微)。”
“你已经有浮盈了。别让这单交易由盈转亏!”
“我必须挽回今天上午的亏损。”
不断寻找更好的进场模式/指标/分析技术,以减少亏损(寻找“圣杯”)。追求高胜率/低亏损频率。过早获利平仓。
止损位距离进场价太近;或者在价格逼近止损位时,扩大止损位。即兴交易,亏损后加码,以弥补亏损。避免交易。亏损后减仓。
错失交易机会 “浦启动了,我却没有进场!”
“我上次错过了这样的进场模式,这次可不能错失交易机会了。”
“我必须进场,万万不能错过这单交易。”
即兴交易。过早建仓。仓位过大。
错失利润空间 “我这单交易可以大赚一笔。”
“上一单交易行情走得很好,这单交易我得拿住才行。”
“我手感正热,不如加仓,赚点大钱吧。”
持仓过久。忽视盈利目标。忽视平仓的市场信号。仓位过大。

通常来说,如果恐惧对你的交易造成负面影响,你会在交易中看到上述一种或多种模式。例如,你可能会注意到,由于害怕亏损或害怕犯错,你倾向于过早平仓或止损位距离进场价太近。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评估自己的交易,洞悉可能是由恐惧引起的心态不稳的交易行动,以此发现问题,觉察问题。如果你在交易时没有觉察到问题所在,很容易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同样的模式。

练习2.1 觉察恐惧和其他强烈情绪

你的行动 | 你的想法(心智告诉你的话) | 情绪(如果是恐惧,请注明恐惧的类型) —–|—————|——————-

情绪劫持

当情绪主宰了我们的决策,我们就受到“情绪劫持”,这时,你的交易行动完全是由情绪决定的。在这种状态下,你处于高唤醒状态,情绪强烈,注意力只能集中于少数对象,通常是目前的价格跳动和指标波动。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种状态下,行动变得僵化,人只能做出少数模式化反应。从许多简短的交易者案例中可见,交易者能够采取的行动受限:过早获利平仓、即兴交易、不敢进场、迟迟不愿平仓和其他异常行动。他们无法采取更合适的交易行动。劫持结束后,你感觉当时就像着了魔一样,无法控制自己。

情商

梅尔、沙洛维及其同事在其情商模型中,识别和描述了四项重要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包括:

  • 识别和评估情绪,包括自己和其他人的情绪。
  • 在决策中把情绪传达的信息纳入考虑。
  • 了解情绪背后的含义。
  • 认真管理自己。

例如,蒙受亏损可能会引起悲伤的感觉。当悲伤的感觉浮现,许多人的自然反应就是停止交易。交易者可能会浮现自我批评的想法,挑剔交易或交易表现,甚至贬低自己;这又会引起内疚的感觉,交易者或许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取决于自我批评的声音有多么尖锐),甚至会对未来交易感到绝望。悲伤的常见模式可能是这样的:亏损导致心情低落→停止交易,封闭自己→自我批评的想法→感觉内疚、羞愧和绝望。情商高的交易者要做的,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依照这些无益的模式行事,而是在浮现强烈情绪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常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交易者就可以采取更有益的行动。

现在,请花一些时间,回顾你在练习2.1中填写的例子(“觉察恐惧和其他强烈情绪”),选择你体验到的一种强烈情绪模式,界定你自己在这种情绪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做一下接下来的练习2.2,提升你应对强烈情绪的情商,更好地应对强烈情绪的浮现及其对行动的影响。

练习2.2 提升情商:我产生强烈情绪的模式

触发情绪的事件或情境 | 引起和放大强烈情绪的冲动想法 | 我的感觉 | 我采取的行动 | 结果和后果 ———–|—————-|——|——–|——

厘清恐惧

对许多交易者来说,要发现自己陷入了焦虑、压力和恐惧,最明显的线索可能是身体感受。由于所有情绪都存在强烈的身心连接,我们的情绪感受也会引起身体反应。当我们感觉到焦虑或恐惧,可能会心跳如擂,呼吸加速,肌肉绷紧。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医生约翰·瑞迪(John Ratey)把杏仁核称为大脑的“紧急按钮”,一旦我们感觉到威胁,杏仁核就会自动引发其他脑区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连锁反应,让我们处于警觉状态。我们感知到威胁时,会产生恐惧,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FFR)

引发类似反应的不仅有对威胁的恐惧,还有其他强烈情绪,包括:生气、悲伤,甚至是对持仓浮盈丰厚的狂喜,都可能引起应激反应。

在心理上,我们的注意力变得狭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我们感知的威胁上。对恐惧对象的无数想法划过心头,想要不再去想恐惧的对象,但根本做不到。当我们深陷于战斗或逃跑反应,我们无法去想别的。这时,DNA让我们进入生存模式。DNA不想让我们去想别的。

在应激反应之下,除了其他神经化学物质、蛋白质和荷尔蒙之外,肾上腺还会自动分泌皮质醇(一种强大的荷尔蒙)。在压力下,脑部和肌肉都亟须葡萄糖(人体的基本能量来源)。皮质醇分泌能快速释放葡萄糖,向脑部和大肌群供应。此外,哈佛大学脑部专家约翰·瑞迪表示,皮质醇也会触发海马体(这个脑区在巩固长时记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始记录这一事件,让我们日后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我们每次遇到类似的应激情境,例如交易亏损,脑部就会记录这一事件。每次记录都巩固了我们对这一威胁的记忆,进一步加快了未来在应激反应之下,大脑发出信号的速度。换言之,海马体每记录一次应激事件,都会令脑区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强,更容易触发,更快速地掌控我们的心智和身体。交易者之所以在积累多年交易经验之后,还会产生恐惧反应,这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脑部建造了一条快速沟通的超级高速公路,难以拆解。此外,皮质醇大量分泌会促使我们的脑部忽略现有记忆,只关注威胁。正因如此,我们在承受压力时,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的交易计划。在应激反应下,皮质醇拦截了这些记忆!

控制和消除情绪的挣扎

交易者会通过许多方式应对强烈情绪。虽然交易者试过的应对方法有许多,但我们可以总结为三大类:努力改进交易的技术面,寻求避免亏损,以及竭力实施心理控制。

改进交易的技术面

所谓技术面,是指提升解读价格柱状图和成交量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加强对技术指标的理解和运用,例如移动平均线、随机指标、MACD指标(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等;以及了解市场结构、跨市场关系、内部市场指标和其他技术因素,以便更好地预估你所交易市场的下一步走向。加强对市场技术面的了解,可以对交易者的表现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交易者更好地解读市场,进行交易。

然而,如果交易者是为了应对情绪而努力改进技术面,这就很可能会遇到麻烦。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寻找更多、更好的信息,因而产生焦虑。事实上,交易者寻找更多信息的目的是为自己的感觉服务。这不是为了确定交易条件成立与否,而是为了缓解不适的情绪

加入额外信息来做出交易决策,很容易就会让交易者犯下确认偏误。我们在第1章讨论过,人们一旦做出了一项假设,就会倾向于寻找印证这项假设的信息,而不是寻找相反的数据,推翻自己的假设。我们自然会倾向于寻找并过分重视符合和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犯下确认偏误。

信息的另一面在于其复杂性。通常来说,交易中最可行的方法似乎是没有那么复杂的方法。制定包含大量数据和多个指标组合的系统来相互印证,可能会造成“分析瘫痪”。这样的系统经常会发出相互矛盾的信号,有些指标建议买入,有些指标建议卖出,还有些指标没发出信号。

我们谈到的现象,在许多方面都是在寻找交易“圣杯”。改进技术面,加入大量信息,设计复杂的交易系统,这些都是寻找交易“圣杯”的行为。事实上,交易“圣杯”是不存在的。驱使我们这样去做的是我们的内在状态。交易本来就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苦苦寻求的不过是缓解自己不安的感觉。在胜算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信心高涨只会让我们误入歧途,造成财务损失,自信心受创。最重要的是,交易者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在进行交易操作时,能掌握的数据是不完整、不确定的,每一单交易都有明确的亏损概率。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抱着开放的态度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引起的感觉,接纳这些感觉的存在。与这些想法和感觉抗争是没有用的,就像跟我们的影子打架一样,无论反复对抗多少次,都是徒然。

避免亏损:损失厌恶的多种体现

当交易者想要规避亏损,他们的行为变得过于僵化,为了规避亏损而采取行动,反而导致盈利减少,错失机会,甚至还会造成更大损失——这恰恰是交易者想要避免的。

无数研究都证明了,我们的心理模式确实对损失存在这样的偏差,称为“损失厌恶”

在多项研究中,科学家都发现,在心理上,损失带来的负效应是同样收益带来正效应的2—2.5倍(视研究而定)。这对交易者意味着什么?现在来想一下,一单成功的交易获利2500美元,感觉挺好的。再来想一下,一单失败的交易亏损2500美元——金额跟获利的交易一样。

在交易中,损失厌恶的另一个体现是寻找高胜率的进场模式。人们在经常正确的时候比较快乐。在交易中,这体现在交易者希望提高盈利次数与亏损次数之比。大多数交易者都希望胜率能达到90%以上。在交易和投资中,这多半是不切实际的。在大多数交易情况下,65%至70%的胜率已经是很好的了,接近50%至60%的胜率已经超过了常态。一味寻找高胜率的交易信号,可能更多是寻找“圣杯”的渺茫征途,而不是实际研究可靠的进场模式。

损失厌恶还会产生反效果。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研究了盈利和亏损,发现我们在持仓有浮盈时,会变得比较保守。由于厌恶损失,我们倾向于保护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我们不是拿住盈利的持仓,扩大盈利,而是变得保守,快速平仓,落袋为安,即使盈利再小也不介意。因此,过早获利平仓是很常见的行为,几乎每位想要在交易中更上一层楼的交易者,都会遇到这一拦路虎。在持仓有浮盈时,拿住持仓、扩大盈利违背了我们的天性。因此,过早获利平仓是交易者普遍遇到的熟悉问题。

矛盾的是,我们对待收益采取保守和防守的态度,而对待亏损却恰恰相反。在持仓有浮亏时,我们更愿意赌一把,做出风险更高的行为(例如改变止损位 ),以免把浮亏坐实。理智上,我们知道风险是与亏损相关的。心理上,由于厌恶损失,我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求避免损失。因此,“死守亏损头寸”是交易者的常见行为。我们知道不止损并非明智的交易行为,但几乎每位交易者都感同身受。大多数交易者都可以说出无数个死守亏损头寸的例子,他们寄希望于行情回头、解套,结果却罔顾正常止损位和资金管理原则,蒙受了更大的亏损。

过早获利平仓死守亏损头寸在行为金融学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甚至有了自己的说法:处置效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特伦斯·奥丁(Terrance Odean)最早提出了这一交易行为的实证证据。他获取和评估了1万个交易账户在1987年至1993年的交易记录,发现了处置效应的强有力证据:投资者经常会卖出盈利股票,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

心理控制

在管理交易时,想要压制“我不能再亏损了”这个想法,似乎是理性的行动,但实际上,只会适得其反。韦格纳称之为“心理控制的逆效应”,因为后果和意愿是截然相反的。当我们努力压制一个不想要的想法,不但不能从意识中消除这个想法,反而会让这个想法重新进入我们的意识。这些不请自来、不想要的想法甚至会变得具有侵入性。一方面,我们想要有意识地积极排除某个情绪化的想法;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意识觉察之外,会同时独立产生心理控制的逆效应,检查自己是否成功控制了这个想法。这样的检查会无意中产生逆效应,反而提醒了我们这个情绪化的想法。换言之,当我们试图压制某个不想要的想法,我们的心智会自动搜索这个不想要的想法,正好提醒了我们这个想要忘记的想法!

我们从萨伦伯格机长和1549号班机的故事中,还可以得到更多启示,总结起来是这样的:他产生了强烈的感觉,假如他当时与这些感觉抗争,努力消除这些感觉,就会因而分心,无法专注于手头的任务(降落飞机)。他没有与“角”抗争,而是与这些强烈的生理反应共存,把注意力集中到安全降落飞机所需要做的事上。他解释道:“飞机降落的那一刻,我必须让机翼与河面完全水平,必须让机头轻微向上,必须让下降速率可以让机上人员生存,必须让飞行速度略高于下限,但不能低于下限。我必须让这一切同时发生。”萨伦伯格机长的注意力集中在让飞机安全降落的高价值行动,而不是自己对令人恐惧的情况的情绪反应上。正是这一点,让他在飞机不幸发生事故当天,救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也是交易者需要做到的:与情绪反应共存,专注于手头交易任务的高价值行动;而不是努力压制、抑制或控制情绪反应

练习3.1旨在帮助你厘清在努力控制情绪(例如恐惧、贪婪、生气和其他强烈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想法和身体感受时,你自己的个人体验。

练习3.1 我为了想要控制想法和感觉而付出的代价

触发情境 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 采用的控制策略/我做了什么 对我的影响 我付出的代价
例子:我的持仓有浮盈 “这单交易可能会由盈转亏。我应该平仓。”
焦虑和恐惧,肌肉绷紧,手掌冒汗
“起初,我努力赶走焦虑的感觉,然后,我平仓了。” 我小有获利,但主要是由于不再紧张而如释重负 由于市场反弹,我感到灰心丧气。我错失了利润,心想:“我永远也做不好交易。”

交易者会千方百计地企图管理不想要的强烈情绪,例如恐惧、焦虑、过度兴奋(贪婪)、生气,等等。表3.1列出了一些交易者所说的,自己在努力控制与交易相关的不适想法、情绪和相关身体感受时,采用过的一些方法、手段和策略。

表3.1 其他一些交易者是怎样努力控制不想要的想法和感觉的 努力压制想法和感觉 | 生气时,拉扯手腕上的橡皮筋 | 不设止损位 | 喝酒和滥用药物 | 学习关于恐惧和贪婪的知识 ———-|—————|——-|———|————- 阅读励志自助类书籍 | 服药 | 努力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和纪律性 | 上愤怒管理课程 | 即兴交易/过度交易 多如早获利平仓 | 难过时分心 | 做放松和冥想练习 | 使用脑波同步治疗仪;全息/潜意识讯息CD | 死守亏损头寸 劝导自己抛开焦虑和恐惧 | 为了保持平静,加入聊天室 | 饮用草本保健品和茶 | 使用积极肯定方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 不建仓 为了弥补之前的亏损,过度交易 | 离开交易台,努力平静下来 | 亏损后补仓,指望摊平解套 | 学习技术分析相关的所有知识 | 努力强迫自己变得心硬如铁

练习3.2可以帮助你评估自己采用的心理控制策略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在“控制策略”一栏,请列出你在练习3.1中“采用的控制策略/我做了什么”一栏填入的每项策略。接下来,请洞悉采用这项策略的坏处和付出的代价,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接着请列出好处和裨益。填写各栏时,可参考表中两个例子。

练习3.2 我的控制策略的短期和长期代价和裨益

控制策略 坏处和代价短期 坏处和代价长期 好处和裨益短期 好处和裨益长期
例子1 :不敢进场 错失良好的利润;感觉难受 错失了许多良好的交易机会;无法进步;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焦虑感有所减轻 没找到什么好处
例子2 :害怕行情会反转,对我不利,着急平仓 本来可以赚到5点以上,但现在只赚到0.75点;感觉非常沮丧 错失大量利润;怀疑自己能否成为成功的交易者 不再恐惧 想不出什么好处

如果你和做这个练习的其他交易者一样,你多半会觉得自己用于控制不愉快想法和感觉的策略,在短期内确实有一点好处。这些策略通常可以快速舒缓强烈情绪。例如,交易者在害怕亏损时,只要一平仓,亏损的威胁就会立即解除,恐惧也会随之消失。交易者在止损位被扫、感到气急败坏时,只要马上杀回市场,即兴交易,就可以直接满足自己报复的欲望。但这些短期好处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我们满足的只是自己的情绪,别无其他。交易者在做这个练习时会发现,自己采用的控制策略是在为自己的情绪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的交易服务。再看一下策略的坏处和交易者付出的代价,与长期好处相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了。对于大多数交易者来说,坏处包括错失交易机会,放弃利润,以及由于未能妥善执行交易、坚持交易计划,而觉得自己很失败。大多数人都发现,企图控制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长期来说没有一点好处。表3.2总结了一些交易者在做练习3.2时回答的坏处和好处。

表3.2 其他交易者认为心理控制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坏处 坏处 好处
错失大量利润 总是过早获利平仓 暂时舒缓压力
错过精选进场模式 不信任我的交易系统:对自己失去信心 不必面对自己的恐惧
取消指令,错失良好的交易机会 自我形象糟糕觉得自己很失败失去自尊心 压力暂时消失——可是到下一次交易又卷土重来
错失了数千美元的利润 未能提升自己的交易水平 除了不必应对自己的贪婪之外,毫无好处
损失收入 抑郁 找不到长期好处
在坚持自己的交易规则上再次受挫 缺乏生活平衡 短期内感觉好了点,但长期来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只要我们认真审视对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施加心理控制的结果,就会开始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不利于我们的交易的。

情绪在交易中的必要性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提出了一项关于情绪和决策的理论,对交易者很有参考价值。这项理论被称为“躯体标记假设”。所谓“躯体”,是指身体。我们经常是通过感受到的身体状态体验到情绪的,这可能是无意识的直觉(例如战斗或逃跑反应、恐惧),也可能是有意识和明确的(例如生气)。无论如何,我们的情绪体验会引起身体反应,而通过注意身体状态,可以帮助我们觉察到情绪状态。想一下,某些情况是不是会引起你身体的本能反应?根据达马西奥的理论,正是你感觉到的情绪,让你在决策中标记某个选项,而非其他选项。情绪会让我们在多个选项中偏向其中一个,为这个选项标记显著的信号,提示我们这是合适的选择。因此,在我们做出决策,有效应对面对的情境的过程中,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人员寺泽悠理(Yuri Terasawa)及其同事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在注意自己的内在状态和升温的情绪时,特定脑区会被激活(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岛叶皮层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感觉,就有助于你把身体感受与对当下情境的看法相结合。

值得留意的是,情绪似乎并非储存在脑部的特定记忆,没有那么有形。实际上,前额叶皮层处理和储存事件与这些事件引起的情绪之间的关联,以便在日后出现类似情境时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记得自己对特定情境有何感觉。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运用这些感觉,在日后类似的情境下做出决策。因此,当类似的情境出现时,我们会倾向于产生某种感觉和采取某种行动。这些倾向是受到了我们情绪的引导,而不是针对特定情境、计算分析利弊后才形成的。换言之,促使我们形成某种偏好的,是我们的情绪。如果没有情绪,我们就不会有偏好。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偏好,那么在做决策时,又要凭什么来做指引呢?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杰里米需要一件新衬衫,于是到百货商场的男装部去买。他浏览着架上无数种风格、面料、款式和颜色的衬衫,目光很快就落在一件衬衫上。他不再找下去了,找到自己的尺寸,就拿去结账,买下了这件衬衫。

在这个小片段中,杰里米偏好某种风格、款式和颜色的衬衫。他没有投入大量时间、大费周折地评估各种风格,考虑应该选择哪种款式,或者哪个颜色跟他现有的衣服最搭配,而只是简单地做出了选择。

如果我们可以追溯杰里米与衬衫有关的过往经历(我知道,听起来有点好笑,但这确实存在),我们会发现,杰里米穿过类似的衬衫,听过别人称赞他的衬衫很好看,他穿着很帅。杰里米通常喜欢穿制作精良的衣服,过去也喜欢穿类似的衬衫。他喜欢这种质地的触感。另外,他女朋友曾经告诉他,这是他穿过的衬衫中,她最喜欢的一件,他听了很高兴。

杰里米的心智未必会意识到这些过往情境。他并不是由于回想起过去受到的赞美而做出决策,也不必计算和研究商场卖的每种衬衫。他只是在脑中储存了涉及类似衬衫的过往情境引起的感觉,据此偏好这类衬衫。引导他做出选择的是他的感觉——而不是理性分析

当然,引导偏好的可能是正面情绪,也可能是负面情绪。例如,萨莉有一个工作机会,所有条件似乎都很完美。薪水高于平均水平,工作有趣,日后有机会晋升,办公室窗外景色优美。但有什么感觉不对劲,她拒绝了这份工作邀请。或许她自己也没意识到是什么原因,但细问之下发现,原来在新工作中需要密切合作的某位新同事,与曾经对她态度很恶劣的某位旧同事有相似之处。与她过往情境相关的感觉,引导了她现在的选择。

在交易中,我们也会看到类似的情况。如果某个进场模式过去带来了良好的盈利,你日后看到这个进场模式,就会产生正面的感觉。由于与过往类似市况相联系,触发了交易者现在的感觉,引导交易者选择和执行这单交易。就跟杰里米选择衬衫一样,我们的感觉引起了我们对这种交易的偏好。可是,如果你从决策中排除了情绪,你不会知道自己的偏好,也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我们在下文会清晰看到,缺乏情绪参与而做出的决策会导致不良后果。情绪是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绪在交易决策中的作用

德国吕讷堡大学商业心理学教授汉斯·普菲斯特(Hans Pfister)和挪威卑尔根大学吉塞拉·伯姆(Gisela Böhm)进一步研究了情绪和感觉在决策中的作用。研究显示,情绪并非不理性的迹象,而是理性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还强调,情绪不能全部归入一个单一类别,因此,我们也不应该一视同仁。此外,若是在单一维度上给情绪分类,例如正面/负面,或者有益/有害,并不是什么有用的做法。普菲斯特和伯姆指出,实证研究并不支持在单一维度上给情绪做二分法的分类,这也不是什么务实有用的做法。例如,如果我们在持有盈利头寸时,只把情绪反应看作是不愉快的,那么我们就很可能过早平仓。更准确地看待,情绪有多方面的含义和内涵,例如,我们或许会由于持仓可能获利而感到兴奋,但这种感觉同时也提醒我们,持仓也有亏损的风险,我们有可能会蒙受损失。产生了不愉快的感觉之后,我们可以视之为一个信号,认真观察市场,留意行情反转的信号,这样对于持仓的交易者来说,是更准确也更有建设性的,而不是只把不愉快看作不适感,必须逃避。

普菲斯特和伯姆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决策,情绪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情绪是多纬度的,这些研究人员制定了一个模型,以说明情绪在我们决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发现,情绪主要有四大作用:

  1. 信息——情绪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估其他选择和选项。例如,交易者发现精选进场模式的条件成立时,情绪会提供信息。交易者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加兴奋,帮助我们做出交易选择和交易决策。
  2. 速度——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在需要当机立断之际,让交易者能够快速做出决策。例如,交易者在开空仓之后,发现跌势在支撑位上出现停滞。她产生忧虑的感觉,担心市场不再下跌,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她趁价格还没来得及反弹、对持仓不利,就快速做出决策。速度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当交易者只掌握了很少的信息去作为交易的依据,但知道这是交易良机,必须快速行动,这时,由日积月累的经验磨炼出来的感觉可以引导他采取建仓的行动。这样一来,情绪也在交易决策中起到动机作用。
  3. 集中注意力——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与决策最相关的数据,评估面对的情况。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交易者在图表上看到貌似绝佳的交易机会。虽然看似理想,但他隐约感到不安,于是在建仓之前,查看一下较长时间周期的图表。情绪引导这位高明的交易者在建仓之前,把注意力转向高度相关的市场背景状况。
  4. 承诺——情绪帮助我们对决策做出承诺,并在做出决策后贯彻始终。在这里,当交易者对决策怀有信心,想要做出对交易者而言最重要的行动,相关感觉可以帮助交易者采取行动,贯彻执行决策。例如,一位交易者在持有盈利头寸时,产生焦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令她产生过早获利平仓的冲动。可是,她也怀有自信的感觉,也很想成为胜任的交易者,拿住盈利头寸,这些感觉帮助她坚定承诺,与其他不愉快的焦虑感共存,按计划执行交易。

情绪在决策中有四大作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会有一个或多个作用占主导地位,究竟是哪一个,要视决策相关情况而定,但情绪没有任何一项作用会单独运作。例如,当行情突然向上启动,交易者可能会感觉到不适感带来的压力,害怕错失交易机会,想要即兴交易;与此同时,他也会产生其他重要感觉,促使他不要贸然建仓,而是坚持自己的交易计划。

所以,并不是情绪本身为交易者带来了麻烦,成功的交易者也不是找到了魔法钥匙,可以关掉自己的情绪。明智、成功的交易者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情绪在交易中是必然存在的,也是决策的内在辅助。敏锐的交易者会看到,借助普菲斯特和伯姆的情绪模型,他们可以更加熟悉自己的感觉状态,认识到情绪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方面的,对我们的决策和交易行动有直接影响。普菲斯特和伯姆列出了情绪在决策中的四大作用,可以帮助交易者识别自己的情绪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对决策产生什么影响。这个模型可以帮助交易者提升交易中的情商水平。

觉察自己的情绪,对情绪持开放态度

练习4.1 我的情绪是如何在交易中发挥作用的

情境 信息 速度 注意力 承诺
例子1 :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我应该即兴交易吗? 为可能快速获利而感到兴奋。 市场在上涨,我需要快速做出决策。然而,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建仓。 审惧的感觉占据上风。我知道自己没看到所有数据。这就是我缺乏信心的原因。我查看自己的其他指标。 感到自豪。过去,我会即兴交易,但这次,我注意到自己所有感觉,并未即兴交易。
例子2 :为明天的交易制订计划。确定交易位置。 今天市场显然有卖盘涌现,对此感到十分好奇。纳闷这意味着什么? 感觉平諍。不用着急。 继续对卖盘的涌现极感兴趣。查看较长时间周期的图表,兴奋地发现重要阻力位! 感到自信,深信明天交易条件成熟,可以把握良机。

在例子1中,交易者看到行情突然启动,需要决定是否建仓。交易者在“信息”一栏写道,他感觉到设想快速获利的兴奋心情。在“速度”一栏中,他表示自己需要快速行动,但没有信心快速决策。审慎的感觉持续,指引他的注意力转向他的指标;他留意到自己没有进场所需的充分数据。于是,他没有贸然建仓,而是做了对他的交易和他作为交易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避免即兴交易),这给了他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他知道自己的行为符合交易的最佳利益。这帮助他不仅承诺日后也要避免即兴交易,而且承诺继续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继续促进自己作为交易者的自我发展。交易者通过加强对情绪的觉察,以及有效运用情绪,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易,并继续秉持对自我发展这个重要过程的承诺。

例子2并非即时的交易决策,而是为下一个交易日确定交易位置的决策。交易者注意到今天市场有卖盘涌现,觉察到自己对卖盘感到十分好奇。她留意到自己比平时更加好奇,纳闷这意味着什么。她在练习表的“信息”一栏记录下来。她也感觉平静,不急于快速做决策。这一点在“速度”一栏记录下来。她继续满怀兴趣地查看市场,注意力转到较长时间周期的图表,发现阻力位,突然兴奋起来,明白了今天市场有卖盘涌现的原因。这种兴奋的感觉确认了她的分析,帮助她做出决策。她所有情绪都指向对第二天交易的高度承诺。由于她有效运用情绪,她找到一个精选交易机会。由于她产生了强烈的感觉(交易条件成熟,可以把握良机),她的承诺水平很高,可以在进场条件成立时,充满信心地执行和管理交易。

浅谈强烈情绪

罗闻全、列宾和交易心理学家布瑞特·史丁巴格(Brett Steenbarger)对80位网上交易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交易者记录了自己的日内交易结果,并评估了自己的感觉。研究发现,在实时交易中,强烈情绪反应显然是无益的。研究发现,论及交易表现,那些对盈利和亏损情绪反应较大的交易者,远远比不上那些全天交易情绪平稳的交易者。作者注意到,我们习惯性的情绪反应可能“过于原始”,不利于高效交易。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对强烈情绪的正常反应。

首先,我们需要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接纳我们的情绪(感受到的身体状态和感觉,或者达马西奥所描述的“躯体标记”),连同我们的想法和认知,这些方面引导我们作出决策和随之采取行动。当我们不愿意接触自己的情绪,就会倾向于与情绪对抗。这是我们“原始”而又习惯性的反应,给我们不愉快的情绪更多力量,从而令我们快速陷入难以承受的过度唤醒状态。当情绪令我们陷入难以承受的唤醒状态,我们就难以留意到自己的躯体标记、合乎逻辑的想法以及对市场的理性认知,而是被情绪劫持。

应对恐惧、焦虑和压力的最佳方法之一:经常运动锻炼

整体而言,经常运动锻炼的人比起不经常运动锻炼的人,心情不太容易出现问题。这是公认的,但研究还更深一层。医学心理学家詹姆斯·布卢门撒尔(James Blumenthal)比较了经常运动锻炼和抗抑郁药在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方面的效果。布卢门撒尔及其研究团队发现,经常有氧运动在治疗这种心理重症方面,效果跟药物一样好。此外,当患者养成了经常运动锻炼的习惯,一年后,抑郁症并没有复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重度抑郁症患者治疗后容易复发。运动锻炼不仅跟药物一样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而且可以提供更长久的保护,这是任何药物都做不到的。

运动锻炼也能有效减轻压力和焦虑,或许在应对上文提到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时特别有用。心理学家雅柏·史米(JasperSmits)和迈克尔·奥托(Michael Otto)研究发现,经常有氧运动可以降低一个人对恐惧和焦虑引起的许多生理症状的敏感程度,例如肌肉绷紧、心跳加速、气喘吁吁等。当一个人通过运动锻炼习惯了这些身体症状,就不会那么敏感,可以泰然处之。换言之,由于一个人接纳了在运动锻炼中,经常会出现不适的身体感受,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些身体感受。之前被视为不愉快的状态,人们在经过运动锻炼之后,会视之为无害。

运动锻炼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需要付出努力和适应,让你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能够更好地应对其他压力,例如交易带来的压力。研究证明,对于参与运动锻炼计划的人来说,在面对压力时,生理唤醒和常见应激标记(例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没有那么强烈,心情的心理标记和焦虑症状也较为轻微。运动锻炼可以帮助人们适应压力。坚持经常运动锻炼的人学会的心理技巧,也有助于他们拿住头寸、避免过早平仓,或者延迟即时满足,避免屈从于即兴交易的冲动。整体而言,在交易环境中,每天都会产生压力,运动锻炼显然可以帮助你缓冲压力对心理、身体和交易表现产生的负面影响。

哈佛医学院教授约翰·瑞迪把这个过程和运动锻炼产生的其他有益过程称为脑部的“奇迹肥”(Miracle Grow)。他表示,有氧运动锻炼会对身体和脑部产生多种积极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运动锻炼可以提升和平衡神经化学物质。记得吗?当我们承受压力,杏仁核会向脑部和身体分泌化学物质,让身体准备好逃跑或战斗。运动锻炼有助于恢复平衡,自然地提高血清素的水平。血清素是一种神经化学物质,能够让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增强我们的安全感。

经常运动锻炼也可以增加GABA(γ-氨基丁酸)和ATP(三磷酸腺苷)。GABA是脑部一种主要的抑制性递质,在调节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唤醒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GABA和ATP都可以直接抑制神经系统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应激反应。运动锻炼可以自然缓解我们对压力的正常反应。

运用尖端心理学

交易者的心理优势在于不同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