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notes

张俊的读书笔记

View project on GitHub

cover

作者: 木心 讲述 / 陈丹青 笔录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1989—1994
出版年: 2013-1-10
页数: 1102
定价: 9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木心作品
ISBN: 9787549530816

豆瓣链接

第五十八讲 二十世纪初期世界文学

二十世纪文学巡礼,先讲英国。

不要因为莎士比亚而不看易卜生,也不要因为易卜生忘了莎士比亚。永恒是长长的一连串现实,现实是短短的一小段永恒。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谓之“精深”,在妥当的位置上放得很多,谓之“博大”。

德国文学。

表现主义始自德国,文学、绘画,都有影响。文学宣言说:“我们人的精神,不但是吸收印象,这种精神反映这微妙的自然,要融化外在印象,以自我表达之。”

第五十九讲 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

中国有译名,称“先锋派”。讲清楚:现代派、先锋派,不是单一的流派,是许多反传统文学的种种流派的总称。

当十九世纪快结束时,世界各国知识分子对现实都不满,精神苦闷、消沉、悲哀,所谓世纪末的悲哀。中老年知识分子退回内心,守住自我(最后一块阵地),通称个人主义。年青知识分子喜欢标新立异,倾向“安那其主义”(Anarchism,即无政府主义)。巴金、许杰,在当时都属这一类。

无政府主义——主张回到最原始的状态,无政府、无军队,单凭道德良心生活——行不通的。他们有的就暗杀政府人员(推到早一点,老子、庄子,无政府主义)。


二战前,现代派文学受的是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二战后现代派文学,受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影响。

我一直讲存在主义并无新意,是大战后青年人没有心思去细读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原典,存在主义是前三者思想的通俗化、平民化,抄近路,正好合了战后青年的胃口。

叔本华(Schopenhauer),认为生存意志(或称生命意志、生活意志)是万物之源,理性是管不住的,宇宙意志,即人的意志,就是我的意志,世界就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不尽的欲望,厌倦,欲望没有尽头,人的一生充满痛苦。

是佛家思想的欧化——而且说了一半。他讲的是佛家讲的“人间苦”,另一半,清静、超脱,叔本华不讲,讲下去,就成宗教。他的哲学,不讲救世一套。

柏格森(Bergson)认为,生命的冲动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物种形成进化是这种冲动的派生物。理性无法了解这世界,科学知识是理智的概念,人造的符号,不能翻译宇宙本质,只有凭直觉达到主体客体无差别的境界。

尼采(Nietzsche),早期是叔本华的信徒。后来反对叔本华,悟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不符他的想法——权力意志。

由此产生超人哲学——人从猴变,已看不起猴。现在人不行,就要超人。他认为要超人、强人来统治这个世界上的弱者、平民。

弗洛伊德(Freud)。他的“潜意识说”,对艺术有莫大的影响。是艺术家内在的潜意识的外化。以性解释一切。

接下去就是存在主义。他们宣称:先有主观意识,再有客观存在。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我反抗,故我存在。


现代派文学的思想来源表过了,其文学特征:

  1. 强调表现自我,不重视环境描写,把个人内心活动作为写作的重心。人的情绪、联想、幻觉这些微妙变化,是现代派作者的拿手戏。人的异化,人的非人,是他们感兴趣的。是寻找自我的文学。
    1. 英雄,伟人,不见了。人物都是卑零的、微末的、畸形的、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陌生人。
  2. 以前传统的写实主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这套把戏被抛弃了。现代文学的人物都是模糊的,形象支离破碎的。也有书做成活页的、不装订的,可以随看。
    1. 我认为好多现代派作品是滥用自由。没有一种技法是必然成功的。
  3. 象征手法。表现派、荒诞派作家也都用象征手法。以直觉、感应、偏爱来运用象征手法。以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概念,物质形象表达微妙幽谧的思想感情。现代派的用感觉表达思想,是认为思想可以还原为感觉,是柏格森那里来的。
    1. 他们反对“典型说”的现实主义,又反对浪漫主义直接表达感情。这种说法,是可以赞成的。
    2. 还有所谓“意象主义”,可成一派。但和象征主义有分不开的关系。
  4. 意识流。这是现代派作家普遍采用的。这意识流,可以说完全是新的,适合表达主观的内心世界,又开发了潜意识的结构和深度。
  5. 荒诞。也是手段、方法,把现实事物夸大到极度怪异、不可能。可说是大规模的漫画,是处心积虑的幽默。

整个世界文学史,是一浪推一浪,浪漫反古典,现实反浪漫,但那时比较客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歌德,古典、浪漫都有。现代派,是大反特反,离谱,破坏作用很大。


现代派已有大成者: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夫人。


再转入正题:

唯有把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这四位近代的思想先驱,反反复复弄懂,才可能有所超越。

第六十讲 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一)

直觉主义——直觉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互为表里。直觉主义,即可谓反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包含了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的认识论的本质、特征,也是他方法论的基础。

  1. 人的理性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认识真理。感觉、判断、概括、演绎、归纳等等,都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表达真理。一切理性的求知活动都是采用静止、僵化、不变的概念去接触流动变化的生活冲动。感觉、判断等等是人造符号创造出来的,不能揭示实在事物的本形和本意,至多提供实在事物的投影。
  2. 超感觉的直觉,是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唯一方法。直觉——超越理智、超越世界表象的一种内心体验,使主观和客观成为无差别的境界。“所谓直觉,是理智的交融,使人们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这是他对直觉的定义。
  3. 直觉的三大特征:
    1. 直觉的认识对象,不同于理性的认识对象。理性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局部、外圈,都是相对的,而直觉可以达到事物的绝对的领域,即是发生冲动的,不停变化、运动、绵延的领域。直觉“能朝向事物的内在生命的真实运动”,解释生命的内在本质,探讨宇宙万物的奥秘。
    2. 就进行的方式看,理智是靠感觉思维和实践而进行的。直觉是凭意志的努力,使人的心灵“违背自身,一反它平常的思想所习惯的方向”,超越感性、理性和实践的过程,这只能借力于自身的天才。换言之,直觉是天才人物的特质、特权。
    3. 以直觉的目的而论,不同于理智为实践而用。直觉排除任何实际功能,为直觉而直觉,是空灵、唯美、享乐的。

中国的庄子、老子,都是凭直觉创造他们的哲学。莫扎特、肖邦都是凭直觉作曲。释迦牟尼、耶稣,也是靠直觉传道。

柏格森

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的纲领,他认为:绵延(Duration)、基本的自我、真正的时间、生命的冲动(Élan vital),这些因素构成了世界的基础和本质。

在这些因素中,最要紧的是弄懂这个“自我”。

他认为,“自我”是由“我们通过深刻反省”而达到的。这种反省使我们掌握内心状态,并使我们把内心状态视为鲜活的、变化着的东西。而在这基本的“自我”以外的东西——即所谓日常生活、客观世界——只是“自我”的鬼影。这样,“自我”岂非就是世界的来源,而且一直会绵延下去。

所以,“自我”的绵延,绵延的“自我”,两者等同,这便是最基本的存在。

柏格森之前,一般认为“自我”是一种精神实体。柏格森认为“自我”是纯情绪性的,是“自我”延绵本身,是心理体验本身。

他否定传统说法,认为“自我”运动是循逻辑的,他认为“自我”是绝对自由的,与逻辑是相互排斥的。为强迫“自我”纳入逻辑,等于取消“自我”。

再则,“自我”是不间断的,无法切割的,因此语言失效,一着语言文字,心理体验的流程就会僵死,因而歪曲了“自我”。

柏格森的时空观:在我之外,什么都没有——在运动着,这就够了。

柏格森的美学观:

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他以哲学影响西方艺术家。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上,他认为只有直觉是沟通、构成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纽带。掌握生命现象和精神实质,靠直觉。分析综合、演绎归纳,都不能把握美,发现美。

在美的本质上,他否定美有客观的属性,认为自我、生命冲动,是万物本源,体现最高的美。所以,他的美学也可谓之“生命美学”。

他总是把绵延与生命等同。他结论说:“这就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我们的人格,也就是绵延的自我。”

自我,绵延,产生生命,生命派生世界万物。神秘的,在于“自我”、“绵延”这两说。

他的兴趣不在自我的形成与由来,避开。他认为生命冲动即是人的自我绵延,也就是世界的客观基础。

他认为人是生物进化最有成效的产物,人的本质就是世界本质,构成派生万物的神秘力量。

前述我都同意,这一点,我不能与他妥协,即生命哲学这一点,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宇宙和生命是两个构成。宇宙是无机物构成的,无所谓生命冲动。人类、动物、植物,是有机物组成的,有所谓生命冲动。

弗洛伊德

他认为:精神过程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孤立的动作。

有意识是孤立的,无意识是本质。意识,只是冰山的一角。意识是能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的一部分。潜意识是人自己不了解的,内心隐蔽的深藏的一部分。

精神病源,往往都是性冲动。正是那些性冲动,是人类最高艺术的动力,“其贡献是再高估也不为过的”。

潜意识与性本能是相关的。(歌德说:“世界一切罪恶的事我都可以去做,但我没有去做。”)潜意识在大的厅,意识在客厅,中间有看守者,凡涌进客厅者,前意识也,然后成为意识。

每种意识,最初都是无意识。无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反而是第二性的。

三部分人格的结构:

  • 本我(id),是人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是生物的冲动。属潜意识范畴,也是人的原始力量的来源。按快感原则,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要满足原始欲望。破坏性、侵略性、自杀、强奸、打架,都是死亡本能,不受理性道德的束缚,如听任发展,社会大乱。
  • 自我(ego),是人格结构的表层,是现实性的本能。婴儿只有本我,慢慢长成自我,本能始终想到快乐,教育使本能只好接受原则。自我精明能干,调节本我,本我是被自我管着的。
  • 超我(superego),是指道德化了的自我,高了一层。本我循快乐原则,自我循现实原则,超我循道德原则。本我是“要不要”,自我是“能不能”,超我是“该不该”。

有了超我,我们才和动物有了区别——动物多是本我,及一部分自我。

超我有两种。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良心,是世世代代道德积累沉淀下来,几乎成本能,自我理想,是我要成为怎样一个人。

梦的解析。

  1. 梦是一种精神活动。动机往往是寻求满足的愿望。
  2. 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自我、超我稍稍休息时,本我放出来了——但超我、自我还是看管着,人很少能在梦中真正快乐过、满足过。
    1. 天才的潜意识和性欲特别强——天才的自我超我,也要特别强。
  3. 梦是极度歪曲的潜意识的表现,如不是,让潜意识统统放出来,那岂非现实生活还不如梦好?
  4. 不论好梦、坏梦,对人都是有好处的。梦中美景往往超过现实,如心称意的做梦远远超过现实。

第六十一讲 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二)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可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而最大的活力,是潜意识和性本能。“梦是愿望的达成”,这种愿望和潜意识相关。“精神病是潜意识受到压抑所致”——潜意识和性本能,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人在儿童时代,第一个性冲动对象是母亲,因此恨父亲。俄狄浦斯弑父,是童年愿望的达成。而引起共鸣,是因为我们也有同样的情结。弗洛伊德此说为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哈姆雷特能做种种事,却对弑父娶母的王无可奈何,因他内心也想弑父。弗洛伊德说哈姆雷特比叔叔好不了多少。

《俄狄浦斯》剧主角明明不知道他杀的是父亲。该剧所强调的是希腊悲剧的主题“命运”。《哈姆雷特》的一个主题,是思维太发达,行为太软弱,To be or not to be。

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信徒,后建立自己的学说,称“个人心理学”。

其说分三点:

  1. 人格的整体性统一,不主张把人分割成本我、自我、超我。
  2. 统一的人格以及各种精神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人才能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精神目标,是要取得“优越”,人把取得“优越”作为总目标。这有点道理的。
  3. 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因为人有自卑感。自卑感发源于儿童时期(因幼小,无知,要靠人生存长大),这种自卑的补偿作用就是对优越的渴望。如渴望拥有支配权、富有等等。

儿童越自卑,越不如意,志向、渴望越大,追求越忠实。

后来,他修正这观点,把个人优越目的改成社会奋斗。这改得不必要。个人优越和社会奋斗不矛盾。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的精神病学家。发展修正弗洛伊德说,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他也认为人有潜意识,但不将之看成全是性冲动和犯罪欲。他在弗洛伊德说的“自我”之外,加出一个“自身”(self)的概念,自我包括在自身之中。自我是我的意识的主体,自身是我的总体的主体。

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多,大致有两种基本倾向,成为定势:一个定势指向人的内部世界,一个指向人的外部世界,内倾、外向也。

基本正确。但构成人的不可能全是内倾或外倾,一时内,一时外,思想、知识、经验,会改变人的倾向性。

希腊罗马的大演说家,有的私下非常怕羞木讷的。

这是我对荣格的一点补充。另一补充,是两种倾向的人彼此有吸引力——性格丰富的人,到处有吸引力。

他又肯定心理机能共四种: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然后再把内倾外倾、与上述四种心理相结合,分成八种类型:如内倾思维型、直觉型、情感型、感觉型。又如外倾思维型、情感型、感觉型、直觉型。

如男性多外倾思维型,女性多内倾情感型。政客、商人之类,多外倾直觉型,艺术家多内倾直觉型,等等。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称“机能派心理学”。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有必要讲讲“实用主义”。美国建国方针、生活形态,全是实用主义立足点,世界也都在美国这个强大的翅膀下。

也称唯用主义、实际主义。“实践上有效果,即真理。”

美国的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杜威,英国的席勒(F. C. S.Schiller),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家。他们共同的观点,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变动的,凡适合时代环境者,即真理。从前的“真理”说,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永恒的,客观的。

实用主义其实取消了真理,是平民哲学、商人哲学、市侩哲学。


机能派心理学,也即实用主义哲学之一支。“存在即有用。”

  1. 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关于心理活动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
  2.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意识,不是可以判断的,而是像锁链、列车、河流,谈到意识,只能说意识流。他说:意识总是对它的对象的某些部分发生兴趣,而把其他部分加以排斥(通俗解:意识选择它的对象),近于文学说法。
  3. 提出三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A,内省法,观察自身报告所发现者。B,实验法。C,比较法。
  4. 三种论:A,本能论。B,习惯论。C,情绪论。

本能是冲动,它与习惯的关系是:绝大多数的本能是为了引起习惯的缘故才被赋予的。凡是有天赋倾向的习惯,可谓本能,而情绪不是客观世界引起的,而是身体内部的变化和表情引起的。我们悲伤,是因为我们哭了;我们发怒,是因为我们打人了;我们怕,是因为发抖了。

第六十二讲 象征主义

爱因斯坦书房墙上,一直挂着尼采的肖像——一个物理学家,家里挂着悲观主义者的肖像,心明眼亮。马列主义、唯物主义,刚愎自用。那点东西,悲观不起。要解放自己,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是对症下药的,吃下去有好处。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尼采:悲剧起源、酒神精神、日神精神、上帝死了、“人样的、太人样的”——就是这些东西。曾是我少年时的荫福,也是靠这东西一步步自立起来——但后来我对这些论点越来越淡化。

“悲剧”起源,还是希腊人的,他们不说而已。

“酒神精神”也是希腊人的,但希腊人对酒神和阿波罗神,是平衡的。尼采强调而已。如用酒神精神原则构成国家民族人文系统,当然好——但属于理想主义,绝对不可能的。酒神精神是少数天才的事。

“人样的、太人样的”——很简单,现在人类是太不像人样了。人类这概念都快没有了——先是人类人类了……人类太人类了……现在是人类太不人类。尼采希望人类超越自己,照中国人说法,人类世风日下,今不如昔。

尼采预言“超人”会降生——这是一场梦。还属于进化论。我以为超人不会诞生的。个别艺术家作为超人,早就诞生了——早就死亡了。他们不会造福人类,和人类不相干的。

再拆一个尼采的西洋镜——权力意志。这是对自由意志的反抗。没有权力意志的。所谓自由意志,就是宇宙的无情。人类在对宇宙的抗争中,一上来就失败,是有情人对无情人的对话。说到底,自由意志(宇宙)不可抗拒。所谓权力意志,只是说到无话可说、硬要说下去的话。

“上帝死了”——不过和“唯心唯物出言不逊”一样。上帝活过吗?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文学影响最广、波及面最大的潮流。可分前期与后期的象征主义。

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1886年。9月18日,长住法国的希腊诗人让·莫雷亚斯(Jean Moréas)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Le Symbolisme),主张用“象征主义”这个词形容当时的新文学。这个词,他以希腊文symbolon出之。希腊文中,symbolon原指木板或陶器分成两半,友人各取一半,重逢后出示,表示信物。几经演绎,这个词被定义为“凡表达某种概念的,即象征”,和“比喻”不同。

象征主义的艺术特征,和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一是外在的,一是内在的。它和浪漫主义大异其趣。浪漫主义直抒,象征主义隐晦、映射。

象征主义也反对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重视直观的认识和艺术的想象作用;反对高蹈派的造型美(黄金、鲜花、大理石),强调音乐性,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独特的美的定义;冲破传统诗歌的禁区,扩大诗的题材范围。

象征主义反对以孔德(Auguste Comte,法国人)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他是研究社会学的祖师,晚年思想趋向神秘),也反对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

象征主义以为现实世界后面,隐藏着理念世界;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始终停留在事物表面,不能深入理念世界。


后期象征主义,简单说,就是诗人们不再以朦胧为能事,而是想表现超人类。梅特林克(Maeterlinck)说:

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我所感知的世界里,而在于目不能见、耳不能闻、超乎感觉之外的神秘之国中。


此后种种主义,都是自己标榜的。只有两个主义不是自己标榜的,而是后人称呼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

第六十三讲 意识流

意识流,是从心理学的术语借过来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说法后又在另一本书中重提。他说:

意识流并非片段的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来比喻意识的流动,是最适合了。

意识既是流动的,你可以去注意其中你有兴趣的,挑出来,构成你自己的世界。

所谓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种东西是不存在的。每个人认为是“事物”的东西,是从意识中随便划分出来的。

意识流的远祖,就是内心分析和个人独白。它有它的老祖宗。从乔叟到托尔斯泰,就有。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中写过一个《巴斯妇人的独白》(“The Wife of Bath”)。莎士比亚写过《麦克白》中的独白。司汤达写过独白与对话的比较。托尔斯泰写安娜自杀前的内心独白。

意识流的哲学背景:

这类哲学家分布于法、英、美。比如英国的洛克、柏克莱、休谟,属经验主义哲学,影响了伍尔芙夫人。整体来说,柏格森学说的影响最大。柏格森认为,理论科学都无法把握实在,唯直觉和非理性的内心经验才能够;理性认识事物的外表,直觉认识事物的内核。直觉,要借助于天才。

第六十四讲 未来主义

理论:提倡文学艺术要着眼未来,要提出和传统不同的主张。“未来主义是现代精神。”马里内蒂说。

他们歌颂机械文明,进取性的运动,歌颂速度,描写大都市,朝拜都市文明,盲目歌颂战争,从都市和战争中发现美:机械美、速度美。

后来呢,我们亲眼看到生态破坏,二次大战,一句话,人性破灭。机械美?速度美?那是丑的,当时他们不知道。

第六十五讲 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及其他

知识分子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感到困扰,要反抗,又无力,因此悲观绝望。所谓当时文学艺术上的未来主义,实在是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他们渴望破坏,渴望新的境界。马雅可夫斯基说: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到海里去!

把他们扔到海里去,是犯罪行为,恶是要恶报的。

他们讲速度美、动荡美,我认为是少见多怪,歌颂都市美,我认为是乡巴佬。


重复一遍,结束这一章:

无论文学、建筑、诗、舞蹈,绘画,未来主义都反对表现静态。反对表现美女、和谐,要表达汽车、速度、飞跑。他们在威尼斯广场散发二十万张传单,还是有建筑师奥图(Aalto),设计帐篷式的建筑。

结论:

未来主义随时代而起,并非领导了时代,所以未来主义不过是当代主义。

未来主义,没有远见、预见,不成其为先知。他们没有灵感,不配称为先知。 未来主义是本质上的无政府主义者,可是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回归自然耕种,手工业,但未来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喜欢城市都会,歌颂大工业生产。他们是都会的无政府主义,不是田野无政府主义。

据以上三点——未来主义没有未来。


表现主义。这是个大题目。

共同特点:批判社会弊端,刻画人性,以荒诞的情节和真实的细节来描写,很新。现在还可以用,描写内心恐惧、困惑。

他们反对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已经存在,何必重复?这个问题很有深意——我的问题是:艺术曾经重复过客观现实么?

从来没有过。

这个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全部奥秘。我愿做现实主义的辩护士,今天暂且说一说,以后再说。

他们喜欢表达下意识,神秘。戏剧方面,他们借助道具、布景、灯光、音响、面具,使人物的激情舞台化,再构成梦境、幻象,目的是直接诉诸感官和直觉。

对现实生活中的活人活事不感兴趣,倾向探讨抽象的哲理性的问题:人性和暴力,个人和群众,人的异化。重视社会整体的东西。人物性格不加刻画(很容易概念化),因此人物面目不清,行动飘忽,有时名字也没有(高级的浅薄)。和象征主义相近,有血统关系。情节离奇荒诞,篇篇求怪。

第六十六讲 卡夫卡及其他

艺术品分三大类:

  1. 有现实意义,没有永久意义。
  2. 有永久意义,没有现实意义。
  3. 有现实意义,有永久意义。

大家对照自己,属于哪一类?所谓社会现实主义,大致属第一类(十九世纪俄国那种“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现实主义”不同)。例如歌颂斯大林,按“延安讲话”写的那些作品,当时确有现实意义,现在没有了,只限于一国、一个短时期。

不以反映现实为务,属第二类,如塞尚、梵高。苹果、向日葵有什么现实意义?几千年前,几千年后,苹果,向日葵,都是这样。

再举例,属第三类——像托尔斯泰、狄更斯、哈代,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永久意义。历史过去了,永久意义仍在,甚至更强。1812年过去,《战争与和平》不过去。


《变形记》,妙是妙在他写格里高尔的心理。写到后来,自己都变成甲虫,读者也会感到自己是甲虫。我们都同情这甲虫,他原来是个秉性善良的人,一家之主,节衣缩食,省钱持家,供妹妹上音乐学院,成了甲虫后,还爱家人,只望自己死。

这是一种独特的人道主义。主题是这样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来爱侮辱他损害他的人。

这种转了味的人道主义,很感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从来没用过这种手法。

他死了,全家去旅游,这写得好!

对现代文学影响很大:荒诞、象征、现实,很自由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他在现代文学中开拓新技法,新境界,新造诣(“诣”,即到一个地方)。


下次讲表现主义的戏剧作家(现在表现主义还大有余波),他们个性特别强,在同一风格下各有风格,为什么?

他们有个人主义的人文背景。

个人主义,我归结为:自立,自尊,自信。你不能自立,就无法自尊。不能自立自尊,何谈自信?

西方艺术家个个有自己的风格。这一点,我们吃亏了。

最后来一句半俏皮话:个人主义就是健康。

第六十八讲 意象主义(一)

意象主义不像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那样无法无天,没爹没娘。意象主义有来源,可分为三方面:

  1. 法国的象征主义。然而象征主义随意性大,任意赋予事物以象征性;意象主义则尊重客观,避免改变事物的形状特质。“意象主义”和“意象派”两个词,是庞德创造的。他说:“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2. 古希腊、古罗马的诗和诗论。意象派诗人学习古典,食古而化。
  3. 中国古典诗词(也提到日本的俳句)。庞德是研究老子哲学的,翻译了不少中国古诗,收入《华夏集》(Cathay)。

讲到这里,大家可以透一口气。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把人整死了。一到意象主义,清风吹来,呼吸畅通。我再概括一下意象主义的以上三个来源:

  1. 尊重客观 (现实的)
  2. 继承古典 (纵向的)
  3. 参考东方 (横向的)

其实意象主义针对欧陆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而发,可说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意象主义还有以下特点:

  1. 反对十九世纪末的颓败诗风,反对机械模仿,反对把诗变成美的谎言和个人梦幻,主张结合再现与表现,物、理、情一致,内容与形式和谐,以意象代替形象。追求瞬息间与对象融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诗中的意象既是感悟,又是经历。
  2. 反对说教,训诲。什么是新鲜的,什么是陈腐的,要重新评价。
  3. 参酌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日本的诗,因其年代久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反而新鲜,永葆青春。愚蠢的未来派、达达和超现实吃了亏,意象派却知道要占便宜,以庞德最为突出。
  4. 更新语言,不用废字,不用缺乏表现力的字。要口语化,又要有音乐性。庞德有一个说法:

只有当所咏的事物建立起一种比固定韵律更美的节奏时,或者说,只有当这种节奏比格律规定的抑扬顿挫更为真实、贴切、直捷,更有利于理解,更加是感情的一部分时,才能写自由诗。

第六十九讲 意象主义(二)

人是有情动物,人的世界就是有情世界。男女之爱是情之一种,男女之爱至上者,是排除其他爱、其他情的。所以恋爱至上者不是自杀,就是情杀。

性行为是什么?是多种爱的表现中的一种,而且是低级的行为。凭什么说是低级呢?

请问:强暴是性行为吗?谁也不能不说一声“Yes”,不然不成其为强暴;强暴是爱吗?谁也不能不说一声“No”,因为是爱,就不成其为强暴。就这样,我断然把性行为判定为爱的低级的行为。

人的肉体的快乐,是用眼耳鼻舌身(佛家语)分别享受色香味。要说狂热、陶醉、销魂——那只有性欲的满足才可能达到极顶,享受肉体的最高快乐。

音乐、宗教、建筑、舞蹈等等,是精神上的享受,也能使我们狂热、陶醉、销魂,但和肉体无关。肉体在精神活动中无动于衷,胃痛的,照样痛。手触火,痛;手触画,没有感觉。耳朵并不懂音乐,眼睛并不懂绘画,艺术,不给肉体什么快感,是纯灵智的。

人和艺术的关系,是和日神的关系:清明、观照。狂热的陶醉,是酒神精神。

第七十讲 存在主义(一)

对于我,哲学的起点终点是:一颗星球要来撞地球。那么,有神论无神论算什么?

我们现在所处的空间时间,凭我们对天文宇宙的知识,人和宇宙是不成比例的。太空中那么多黑洞,还有比太阳多五千亿热度、十万八万倍的星体——这些,耶和华管得了吗?

第七十五讲 新小说(一)

想到世界上种种人事现象,我的观察结果,是这样:

事物有它的规律,可是事物变化,又受命运支配。

规律和命运,是什么关系?是规律高于命运,还是命运高于规律?既然事物受命运支配,怎么事物又有自己严密的规律?而命运又怎能支配事物这些严密的规律?

老子思考过,结果是没有结果——他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规律。他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命运。他的整本《道德经》,是这么二元的,既命运又规律,一会儿解释命运,一会儿解释规律。

其实讲规律,就是乐观主义。讲命运,就是悲观主义。

老子的《道德经》偏重讲规律,对付什么事他都有办法。他的办法,就是以规律控制规律,是阴谋家必读的书。但老子是上智,他始终知道,规律背后,有命运在冷笑。

中国的《易经》,也很可悲,它认为命运是有规律的,索性去研究命运,以为找到命运的规律,便可避凶趋吉。

但事情哪有那么便宜?

精通《易经》的人,而弄到走投无路、自身不保的,可多哩。刘基,精通《易经》,死于非命。近代的胡兰成,也懂《易经》,做汉奸,后来流亡客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易经》的句子。

事物的细节是规律性的,事物的整体是命运性的。我和亚里士多德抬杠,他说:“大自然从不徒劳。”我主张:在细节上,是这样,但整体来说,大自然整个儿徒劳(细节上讲,动物,植物,都是有目的的)。

尼采想到“轮回”——所有事物的发生、发展、毁灭,都会以同样方式再来一遍,乃至无穷——尼采哭起来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命运就有规律。释迦不这样想。佛家轮回说的命运,是可以选择的,佛家认为“有情世界”可分六道:三善道,三恶道。你行善,上升为善道,你作恶,下坠为恶道。意思是你作恶,你行善,你自己可以选择的,这岂非成了命运可有规律控制?

我看,西方东方两种轮回,都妄诞,都虚空。真是那样,就好了。

老子、庄子的哲理充满逻辑的矛盾,也虚妄。王羲之就在《兰亭序》中指出过,有所批评。老庄的空灵是讲实用的空灵,是高层次的“活命哲学”(《易经》也是活命哲学,《诗经》是苦命的悲叹)。我看老庄、释迦、尼采,一路下来,都十分烦恼,他们和命运合不来。

命运,是非物质的,科学无法研究。奇怪的是,科学家都这么安心探寻事物的规律,不关心事物的原因。爱因斯坦,点到上帝为止,在哲学上,他是票友。

科学家大都没有形而上思想。到现在,问到目的,想不下去,许多西方科学家自杀。

巫术,是一种统计学,千百年来积累了无数统计例,算来往往神奇、准确。有什么生辰八字、什么面型五官,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这是“然”。为什么会这样?谁决定这样?讲不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算命相术不是哲学。

这么谈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平常没法同大家谈哲学,只能谈有些哲学性的文学。我的用意,是做一个人,做一个艺术家,要不停地思考,这样才会高超,高明,高贵。

思想,软绵绵的,可以和宇宙对抗。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和宇宙抗衡,他劝宇宙。

第七十七讲 新小说(三)

总的评价:新小说派,第一特征是反巴尔扎克,认为传统小说靠虚构故事,安排情节,设计曲折,有计划安排人物的命运,都是愚弄读者。

新小说派是怎样写的呢?分三点:一,注重写物件、环境。二,迷宫式的结构。三,采绘画效果。

自古以来,小说的中心是人,一向认为文学是人学。新小说派认为小说应该重视物,认为所谓现代人是处在物的包围中。人、世界,是看不透的,只能看到物的表面。

我觉得又对又不对。传统小说,有时是太主观,移情移物,小说主角心情一坏,天气也坏——是不可取。可是新小说派要把人赶出小说,那么请问:你的读者是人是物?

第七十八讲 原样派、荒诞剧、垮掉的一代

他们的文学观点是什么?四方面(我这样归纳):

  1. 文学不仅反映、剖析现实,更要深入生活本质,表现世界原来的面貌。
  2. 反传统,要把诗和小说结合起来。
  3. 以文字代替文学,文学是封闭时代的产物,现在要称为“文字课”。
  4. 把人物从文学中取消。

荒诞派的思想来源,是存在主义者加缪在四十年代说过的一段话:

一个能够用理性作解释的世界,不管有什么欠缺、毛病,仍然是人们熟悉的世界。但在一个忽然失去光明和幻想的宇宙中,人感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没有家乡,没有回忆,像个无望回归的流浪汉。这种处境,就形成了荒诞的感觉。

我们处于这样的境地:科学可以解释的世界,不存在;而新的世界,科学解释不了

—“垮掉的一代”,发生在五十年代。二战后出现这一代,名称国际通用。在英国被称为“愤怒的一代”,德国叫做“返回家园的一代”,日本叫“太阳族”——叫“垮掉的一代”,是在美国。

中国、苏联,都用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批判“垮掉的一代”,所以在国内看到的资料是公式化的,归结为西方的反动性引起小资产阶级失业青年的抗议,等等。

依我看,其实是大战的后遗症,是人性崩溃的普遍现象。是外向的社会性的流氓行为、内向的自我性的流氓行为的并发症,既破坏社会,又残害自己。

第八十一讲 黑色幽默

这批人对现实失望、绝望,对未来幻灭、恐惧。他们认为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都失去了。他们以沉重的心情把现实的恶夸大,写出来。以黑色的心态,用文字幽默,是悲愤痛苦的幽默。

鲁迅的幽默有类似倾向,但鲁迅不能称为绝望者。他有红的成分,黑多红少,鲁迅是紫色幽默。


《军规》无疑是本好书。好在哪里?既是超现实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很饱满。缺点呢,黑色幽默的通病——为了讽刺,把事物夸大扭曲到离谱,流于荒诞,深度失去了。这深度,我的意思是事理、含意、人性的深度。

艺术不可以全然荒诞的。荒诞解构了真实性,缺乏真实感——尤其是小说——艺术就没有味道了。人很可怜,人的思想发展到一个高度,就知道绝对真实是没有的,不可能的。但这样子活着就没意思了,于是人执着于相对的真实,活下去,使生活稍微有点意思。


各路文学,都在反传统,反托尔斯泰,反巴尔扎克。大规模自杀。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建设性意见?

  1. 没有真理。
  2. 相对真实。需要相对真实,要尊重相对真实——我写作,一直是这个意思。但我不肯明说。
  3. 任何事物有个限度,可以称之为机械强度、物理强度。木柱、铁柱,超过承重量,就断。人性的强度,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一百年,顶不住了。

你们会问:那么你靠什么活呢?很简单,我安于相对真实。有神论、无神论,是玩玩的。从前爱过一个人,知道忠实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只吃苹果,不吃别的果子——否则也不知道苹果的滋味——忠实是不可能的。忠实是乏味。

客观不干扰你,主观上,两个人相爱,好了吗?不,两个人都老了——这就是真实。

我面对这真实,怎么取得相对真实?从前,我爱过她,她也爱过我,心理有感应,肉体有欢乐,这就是了,这就好了。这就是相对真实。

假如回去找老朋友,我会去。但不会找从前的情人——情人是完成了的。完了。朋友是unfinished——就算感情在,肉体老了,青春残了。青春肉体不再,爱情就不知还是什么。

忙碌劳苦,信主义不成,信钱;信钱不成,信下一代。买这个,买那个,是占有欲。我有了这,我有了那,以为那是绝对真实。

空的。佛教就靠这个道理把人类说服。

一般人相信他们的种种绝对真实,谈不上宗教、哲学、艺术的高度。只要这点真实一死,就没有了。

要相信相对真实。夫妻的意思,就是凭道义、义务,共同生活,是守约,不能去要求爱情。爱情,是青春、美貌、神秘。夫妻呢,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爱情,是性为基点,化出种种非性的幻想和神话——归结还是性。都说性征是性器,其实第一性器是脸。真不好意思,人类每天顶着性征走来走去。

毛发、皮肤等等,都是性征。可见造物主用意之淫。

爱情好在是性的起点,把什么美德啊,智慧啊,激发起来。真的爱,到关键时刻会牺牲自己。

性,不会这样的。性只顾自己。

爱,好好地结束,还有相对真实,如果恶恶地结束,回忆都不愿意回忆。

结论:追求绝对真实的人,不能享受相对真实。意思是说,他什么都享受不到。


黑色幽默,面对的东西很有限。但他们要针对的是人类、人性、人文的生死存亡问题。可是他们插科打诨,像个原告在法庭上手舞足蹈,又跳又笑,弄得被告也嬉皮笑脸——法庭最后就说:算了吧。

油滑是无力的。我的意思是,狂欢节上可以扮小丑,法庭上不行。在作品中,要保持法官的尊严,这是最高的也是最低的要求。

第八十二讲 魔幻现实主义(一)

简单讲,魔幻现实主义是幻想和现实、西方现代文学和本土民间神话传说的结合。作者的思想是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题材是暴露庄园主和穷人,方法是用意识流和心理时间交叉,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一贯手段,是象征、暗示、夸张、梦呓。这条路子不错的,是条生路。它有本土的本钱,又有世界上前卫的文学方法,开发起来,很有意思的。

第八十三讲 魔幻现实主义(二)

“结构现实主义”,七十年代流行南美。特点:

  1. 鲜明的立体感,有视觉、听觉,多角度的镜头感,独白,双线平行对话法,配合型对话法,话题的均衡法,这些,都是参考电影手法。
  2. 结构零件说。通俗解释,是学毕加索的立体派,破坏对象,解体,由作家重组。
  3. 主张文学介入社会,要以社会集团为对象。
  4. 意识流手法。

“九八年一代”,是西班牙一派(指的是1898年美国、西班牙争夺殖民地,西班牙丢失波多黎各和古巴,从此一蹶不振。此前西班牙也和英国一样,号称“日不落帝国”)。可是西班牙有识之士提出全盘西欧化,发展经济,普及教育,等于他们的改革开放。 特点:

  1. 重新认识世界,重新爱这个世界,介入这个世界。
  2. 追溯西班牙历史,不是官方显史,而是民间潜史。
  3. 爱护、歌颂西班牙的山川风物。
  4. 受尼采、叔本华、易卜生、托尔斯泰、爱伦·坡影响,奉塞万提斯为楷模。

最后一课

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又是要死的——太阳,将会冷却,地球在太阳系毁灭之前,就要出现冰河期,人类无法生存。可是末日看来还远,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

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