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notes

张俊的读书笔记

View project on GitHub

cover

作者: 孙圈圈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副标题: 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296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2646759

豆瓣链接

01 人人都有天赋 如何快速找到你的天赋优势

你没钱,真的不是因为不努力——找到正确的定位才是关键

  1. 你个人能够创造出多大的价值,离不开三大内在要素:第一个要素,知识和技能。第二个要素。能力,比如学习和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第三个要素,天赋,包括潜在能力、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
  2. 决定你最终能够收获多少回报的,除了内在因素之外,还有三大外在因素:出身、选择、运气。
  3. 个人价值定位有五种不同的类型:投机型、知识型、技能型、能力型、天赋型。
  4. 在五种不同的价值定位类型中,最优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提升能力,二是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
  5. 大多数人没有采取最优选择,而是将自己定位在知识型和技能型,原因是:第一,知识和技能型最容易提升。第二,受限于岗位的定位。
  6. 如果想要收入更高,你需要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内化成能力。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当然,这种稀缺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供求达到平衡之后,收入就会下降。能力,才是长久需要提升的,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只有能力是各种岗位间通用的。同时,要不断尝试和总结,发现自己的天赋。

决定你的价值的六个因素

你的收入不完全是你能创造的价值,这其中,是存在一个差值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账面价值  =  实际价值  +  外部溢价
 (薪酬回报)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你的实际价值又取决于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基础模型,称为冰山模型:

说完了内部因素,我们简单看一下外部因素。外在因素也包括三个方面:出身、选择、运气。

价值定位的五种类型

刨除不可变因素,我们可以把个人所选择的定位(也可以称之为增值方式)分成五种不同的类型:投机型、知识型、技能型、能力型、天赋型。

你的价值定位决定你的高度

  • 投机型:追求账面价值最大化。目前的人才市场,还不是一个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所以,同等能力,可能A 企业支付1 万,B 企业支付1.2万,C 企业支付1.5 万。投机型的人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地方,不惜频繁跳槽。这类人,天花板很明显,就是企业愿意为他们所支付的最高价格。
  • 知识型:或许你觉得知识很值钱?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呢?
    • 其一,当今社会,你想知道什么,网上搜索就可以了,或者通过社交网络找到那个领域的人就可以了,可替代性太高。你就算把《百科全书》背下来,最后还得靠卖记忆力课程赚钱。
    • 其二,知识跟思维,是有差别的。现代社会,随便一个人,知识储备都超过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但你为什么还在学他们的思想?所以,起作用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不能内化为能力的知识,是很难为你增加财富的。
    • 另外,你可能会想,“逻辑思维”难道不是贩卖知识吗?是的,可罗振宇能贩卖知识,靠的是他的商业运作能力。
    • 所以,不能结合思维能力的知识,价值是很低的
  • 技能型:技能型跟知识型其实有点类似,你能想到的最典型的技能型应该是操作工,熟练地修理仪器、操作机器。
    • 技能型的人的天花板是,企业愿意为技能付的钱,而这取决于该技能在市场上的稀缺性。
  • 能力型:比如一些做专业服务类以及管理类工作的人,其定位基本是能力型的。比如咨询顾问,每天用PPT,但不会有谁是因为PPT 用得好而成为一个好顾问的。恰恰相反,一些PPT 用得一般,但能力很强的人,也没有因此太影响职业生涯。
    • 技能不行,能力可以弥补,但能力不行,技能无法代替。能力型的人,天花板往往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外在的限制。
  • 天赋型:比如搞艺术、做设计的,同等努力的情况下,最终能够做得比一般人好的人,个人价值定位常常是天赋型的。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想要获得更高的回报,最优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提升能力,二是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

总之,如果想要收入更高,你需要:

  1.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内化成能力。
  2. 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当然,这种稀缺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供求达到平衡之后,收入就会下降。
  3. 能力,才是长久需要提升的,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只有能力是各种岗位间通用的。
  4. 同时,要不断尝试和总结,发现自己的天赋。

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80%的人对天赋的理解都错了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对天赋,正确运用天赋,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2. 天赋包括能力天赋意愿天赋,所以,在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时候,要回顾这两点。
  3. 能力天赋只代表潜力,要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刻意练习。
  4. 正确运用天赋需要做到:找到天赋差异性大且决定性强的领域,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法,找到能有更多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的工作以维持热情,坚定地拒绝那些世俗眼中的光鲜追求,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埋没天赋的工作。

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

误区一,认为天赋是能力:但实际上,天赋只是潜力。

所谓天赋,指的是某种天生的特性,让一个人可以在同样起点的情况下,比一般人更加快速地成长。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内天赋高的人与该领域里的一般人,他们的努力与水平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下图两条实线。

误区二,天赋不行,努力来补:但实际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天赋包括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快速成长的所有天生特性。而一个人要能够更快地成长,其实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能力方面的天赋,也可以称为潜力;二是意愿方面的天赋。

从这个角度来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句话就有其合理性了。因为,努力代表着一种意愿,背后是由性格、动机、价值观等等来决定的,而这些都是天生的特性。

误区三,天赋离一般人很远: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天赋。

天赋到结果之间,有多少条岔路

我们就需要先来看看,天赋跟结果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我用树形图来做个分解。

大部分人,都在挥霍自己的天赋

挥霍方式一:用错地方。

综合这两个维度来看,你的天赋需要用在这样的领域:第一,这个领域内,是否有这项天赋,是否会导致较大的差异化;第二,该天赋是该领域的关键成功要素。

挥霍方式二:缺乏正确的方法。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一万小时”,常常忽略了这一万小时的具体内容,那就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

所以,掌握不了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天赋是很难变成能力的。

挥霍方式三:缺乏热情的滋养,开发动力不足。

维持刻意练习的热情,才有可能让我们一直进行这项艰辛的活动。可是,热情从哪里来呢?很多人都认为是爱好,实际上,爱好是被扭曲最多的一个概念。

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挥霍方式四:被世俗需求扭曲。

挥霍方式五:被后天环境埋没。

一个内容单一且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导致你主动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流程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工作,会导致你挑战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丧失;一个每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会导致你社交能力的减弱;一个不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担责的工作,会导致你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这些,都是后天工作环境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别再挥霍你的天赋了——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

  1. 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所以真正的天赋是让你感觉自己更强大的东西。
  2. 天赋有四个特征,分别是自我效能、本能、成长/ 专注和满足。
  3. 探索天赋有三个方法:写日记记录内在感受,问自己有关自我效能、本能、成长/ 专注和满足的问题,以及问别人关于自己的特质。
  4. 将弥补劣势的时间,重新分配到最大化你的天赋上面,才能事半功倍。具体方式是,思考三个可能性:停止、合作、替代。
  5.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
  6. 正确的刻意练习要符合四大特征:在学习区练习、大量重复、持续获得有效反馈、专注。学习区位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中间,是刻意练习的最佳区域。

如何快速发现自己的天赋

天赋有四个特征,简称为“SIGN”:

  • 特征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自信程度。比如,每当面对细节琐碎的事情时,还没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做不好,但每当要我去解决一个难题时,我会充满信心。
  • 特征二,本能(Instinct)。当你还没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了。比如,当我把整理的东西决定要开发成为课程、教给别人的时候,我会感到异常兴奋。
  • 特征三,成长/ 专注(Growth)。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充满好奇,十分专注,时间过得很快。比如,当我为了写文章,去阅读大量相关资料的时候,一上午对我来说,就跟20 分钟一样。
  • 特征四,满足(Needs)。做完这件事之后,就算感到疲劳和困倦,你依然会有满足感。比如,每次写文章的时候,我都累到不想再继续了,然而写完之后,又觉得充满了成就感。

1.日记

具体做法是:找出一周时间,在这一周里,记录自己的每个瞬间,包括兴奋、有成就感、愉快的瞬间,以及沮丧、无助、反抗的瞬间。不仅仅是工作相关,还有业余生活的部分。

你需要记录的是来自于自己内在的感受,以及非欲望的部分,比如下表中所举的例子:

一周之后,你应该会得到上百个有效瞬间,然后,结合这些让你感到强大的瞬间,去对照天赋的几个特征,筛选出跟你天赋相关的瞬间,总结共性、发现天赋。

2.问自己
  • 第一类问题:自我效能相关
    • 你认为,自己能够教别人什么?或者,别人常常向你请教什么?
    • 你跟他人聊天的时候,倾向聊什么?以及,聊什么话题你会更有自信?
    •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会感到焦虑和担心?
  • 第二类问题:本能相关
    •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很少拖延?
    • 长时间休假后,你最想念工作的哪个方面、哪个内容?
    • 你宁愿放弃休息时间,也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 第三类问题:成长/ 专注相关
    • 有什么事情,让你沉浸其中忘记吃饭/ 睡觉?
    •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暂时忘记刷社交网络?
    •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容易感到疲倦和厌烦?
  • 第四类问题:满足相关
    • 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能让你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问他人

把这些问题发给你亲近的朋友或者同事,让他们帮你回答:

  • 你觉得,我身上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特质?
  • 你最欣赏或者佩服我的方面是什么?
  • 在你看来,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看起来最兴奋?
  • 你曾经看到我做过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将弥补劣势的时间,花到使用天赋上

如何练习才能将天赋转化为能力

什么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呢?它必须符合四大特征:

  1. 在学习区练习
  2. 大量重复
  3. 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4. 专注

02 学习如何学习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的正确姿势——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1. 我们的学习大多是“T”字型的:在一个领域精通就可以,而其他大多数领域,学习重点更在于了解以及建立跨领域间的联系。
  2. 快乐有效的学习,要满足三点: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学得好、能给我们带来价值。
  3.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到:按需学习、调整心态、提升元认知策略、正确犯错。
  4. 按需学习: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学习内容。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成短期有用;一个大的学习内容,需要拆分出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学习这个部分。
  5. 不要试图用意志力坚持学习,而要从学习本身寻求快乐。把诱惑隔离开,渐渐会学习养成习惯。学习一样东西,不需要1 万小时, 20小时足矣。
  6. 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认知优劣势,才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筹划、选择、联系、调整、追踪的五大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7. 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犯错中进步,决定了犯错这件事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如何快乐地学习

要做到持续且快乐的学习,无非以下三点:

  1. 我们喜欢这个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本身。
  2. 我们能够学得好,能够让自己有成就感。
  3. 这种学习能够帮我们带来价值。

从这三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如何让我们快乐且有效地持续学习。我概括为四点:

  1. 按需学习:学习的东西是否对现阶段有价值。
  2. 调整心态: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喜欢它。
  3. 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了解自己的风格并且调整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 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决定了我们从学习中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按需学习才能更有动力

关于成人学习有很多研究,成人教育领导人物马尔科姆·诺斯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的四个特点,区别于小孩子的学习:

  1. 自愿。小孩学习一般是家长安排的,我们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不上学,但成年人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学习、只娱乐。所以,成年人的学习内容,必须让我们看到紧迫性才行。
  2. 经验。小孩的脑袋是空的,他/ 她可以接受任何新事物。但成年人有自己的经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把学习内容跟经验做个对照,决定是否接受。同时,如果学习内容超出我们的经验太多,往往我们也很难看到价值。
  3. 自主。相比小孩来说,成年人有更多主见。我们接受哪些信息、哪种方式,都是有自主性的。所以,我们选择的学习,应该是能让我们有参与感,而不是说教型的。
  4. 行动。如果学习的东西,我们没机会应用,或者不知道如何应用的话,我们就会忘记。不管学习的内容有多好,只要不能使用,我们最终都会觉得没有价值。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1. 用:对我们现阶段要有用的,这个用处不一定是工作或者赚钱,也可以是让人放松等等。
  2. 匹配:跟我们的经验背景相匹配的,不会太粗浅,也不会太深奥。
  3. 参与:能够有参与感的,说教式的学习最好不要参与。
  4. 应用:可以应用到行动中去的,跟我们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的。

其中,对于“有用”这个原则,我们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把它转化成短期有用:有些学习内容,短期内就可以找到用处;而另一些学习内容,对你未来是很有用的,但现阶段看不出,所以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价值场景。

比如你要去训练思维方式,你知道它有用,但短期之内看不到效果,而且短期之内也不能让你事业上有明显提高。

那怎么办?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的价值场景出来。比如,我就开了个公众号,规定自己每周要写一篇文章,而且必须是写方法论类的,把它作为我学习总结、反思、应用的一种方式。

这样一来,本来思维方式的反思和学习是看不到短期作用的,所以每周去总结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但我把它写在公众号里,这时读者点赞和转发就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收到更加即时的反馈。

这样通过把长期有用变成短期有用,就可以让自己很好地坚持了下去。

第二,大的学习内容,需拆分出有用的组成部分:学吉他,需要培养乐感、学习乐理、学习理论、练习指法,等等。但是,我学吉他并不是想成为多么顶级的吉他手,只是为了排遣和放松,那么,会几个基本和弦,然后左手会按弦和切换,右手会扫弦,其实就够了。

提升元认知策略,让学习更有成就感

我们每个人基因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认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有人善于反思,有人善于行动;有人擅长逻辑,有人擅长经验;有些人喜欢一个人总结的学习,有些人喜欢大家一起学习,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不同的学习风格。

“元认知”这个概念可能有点抽象,打个比方来说:我学习风格比较倾向于逻辑,平时说话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东西不符合逻辑,它再有见地,我也得把它套到一个框架当中才行。

理查德· 克拉克在1998 年提出了五种元认知技巧,或许可以让我们借鉴:

  1. 筹划——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分析出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研究一个行业,重点看其宏观环境、如何盈利、人才市场等等。并且,会据此制定计划,与什么人聊天、如何寻找资源、大概什么时间去做。而元认知差的人没有特别的规划,可能就一头扎进去了。
  2. 选择——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可以从杂乱无章的资料里筛选出关键要素,并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 元认知比较差的人,通常做法是觉得每样信息都很重要,都要去学,于是很快被信息淹没。
  3. 联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元认知差的人不太会联想,只会不停接收,但与自己原有的经验是割裂的。
  4. 调整——分析与理解新的知识,抛弃过去有用但现在不需要的信息。
  5. 追踪——能理解与应用新的知识,明确局限性,不会生搬硬套。

用成就感替代挫败感

通常学习有三层:

  • 知识层:学习某项内容,会某个知识点;
  • 能力层:超越具体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 价值观层:建立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什么你有海量信息,却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1. 技术和互联网如此发达,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不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更多的是探索未来的能力;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更多的是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何种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更多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2. 从学习来说,分为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类学习。这三类内容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倘若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同,就会出现如下误区:
    • 误区一:知识零散化,导致信息饥渴症以及信息过载。
    • 误区二:只学价值观,忽略知识和能力。
    • 误区三:将知识与能力割裂。
  3.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4. 建立知识体系的步骤: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在架构中填充知识、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网络时代我们应学些什么

学习无外乎三个方面:知识、能力、价值观。

  • 知识的学习:具体某个领域的、用来阐述道理或解释事情或完成任务的相关信息。
  • 能力的学习:这里的能力是广义的,既包括特定领域的技能,比如打篮球、写程序、画插画,也包括超越具体领域的通用能力,比如思维、沟通、计划等。
  • 价值观的学习: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也就是,对事物的判断。

  • 误区1 :知识零散化,导致信息饥渴症以及信息过载
    • 你发现自己陷入了碎片知识饥渴,或者明明有很多这个领域的知识,但遇到问题还是无从下手,你就该知道,不能再吸收零散信息、而必须要建立知识体系了。
  • 误区2 :只学价值观,忽略知识和能力
    • “道、术、器”,“道”在最前,然而,“道”是你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悟出来的,倘若没有“术”和“器”,即便知道了“道”,又有什么用?
    • 我们很多时候想一步登天地掌握“道”,其实登上的只是空中楼阁。
  • 误区3 :将知识与能力割裂
    • 这种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学得越多,只会让你信息过载、浪费时间、感到挫败,倒不如,就选择一个知识去学习,将它真正变成你的一部分。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从以上的图我们可以看到,零散的知识吸收,是跳跃式的、点状的、相互割裂的;而有了知识体系之后的学习,是结构化的、网状的、相互关联的。

所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那么,如何建立出这种知识体系呢?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方法一,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当你刚开始学习一个领域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领域?将来打算如何应用?这个领域跟你现有的其他知识是什么关系?

比如咨询的——影响组织效率的六大方面:

比如个人提升的——个人需要具备的技术以外的能力:

个人的专业能力提升其实也一样的,讲求“T”字型,横向上,各领域都懂一点,纵向上,找到自己赖以谋生的专业领域去深挖。

方法二,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

在建立知识架构的时候,什么是靠谱且高质的信息源呢?答案是:专家、专业网站、经典书。

方法三,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学习目的不同,最终形成的知识结构可能也不同。

方法四,在架构中填充知识

我建议的一个方法是:

  • 首先,把你看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记在手机里,用什么软件都无所谓。记的时候不需要组织语言,记关键词就可以,这样最快。如果是微信文章里的,你可以直接截图保存。
  • 其次,每天对当天的知识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列到某个应用,比如Evernote 里面(如果你在上一步中也是用Evernote,那你需要分开不同的文件夹)。
  • 最后,定期回顾,如果是重要的知识,再记入到知识架构里,作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当然,这也是另一个文件夹。

方法五,将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之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想不起用什么知识,是因为知识和问题之间是脱节的。那么,如何让知识和问题链接起来呢?答案是:二者都向对方靠。

知识向问题靠:每看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向知识靠: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不要抛开过去的知识坐着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识体系,去查看哪个能帮你解决问题。多次之后,你就知道某类问题该用哪类知识解决了。

03 构建思维能力 让烦恼变成真正有效的思考

正确定义问题,减少无用功——认清六个问题,节省80%的无用功

  1. 大部分工作,需要的都是功劳,而不是苦劳,所以,“做什么事”,比“怎么做事”,可能更重要。
  2.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表象问题跟真正问题之间,存在三种偏差。
  3. 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因为大部分问题,花多少时间,结果都是一样的。
  4. 在开始解决问题之前、或者耗时很久却毫无进展的时候,看一下文中提到的6 个问题的清单,也许会豁然开朗。

方向找错了,那你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

我们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程导向型,一种是结果导向型。

过程导向型的工作,比如产线操作工,只需按照流程,按部就班地做事情就好,人与人之间创造的价值差别不大。所以,这些岗位的市场价值也就基本固定。

对于过程导向的岗位来说,想要多产出价值,通常就是多花时间,因为单位时间的价值基本是固定的。

可结果导向型的工作不同,比如销售、程序员、工程师,等等,同样工作8 小时,你能创造更多价值、更高绩效,就有机会拿到更多回报,收入会非常悬殊。

如何找到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呢?只需要记住两点:第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第二,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

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

我们所看到或者听到的问题,其实只是表象问题,而表象问题跟真正问题之间,还差了三条街,也就是三种偏差。

  • 第一,理解偏差(常常出现在别人要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所以要提问 如果这个问题是别人提出的,那么就会存在双方的理解偏差,你需要跟对方澄清真正的问题,而澄清的方法,就是向对方提问。
    • 比如我上面说的关于行研的问题,如果现在让我重来的话,我会澄清这些信息:背景、目的、展示对象;可用资源(信息资源、人手资源等等);篇幅以及必需的分析维度;何时需要初稿和终稿,等等。
  • 第二,隐藏偏差(常常出现在与他人产生冲突的时候)——所以要挖掘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所说未必是所想,所以,当你面临与人冲突的问题时,不要急着解决表面问题,而要去挖掘别人内心的真正需求,从而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 第三,成因偏差(常常出现在解决商业性问题的时候)——所以要分析
    • 很多问题,其实背后是有原因的,如果不能把原因找出并解决,问题会不断暴露,所以,我们要搞清楚成因,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只解决表象问题。

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

  • 区间1,解决度高、关键度低——小插曲:这个区间通常是最容易对付的问题,通常不会困扰你。
  • 区间2,解决度低、关键度低——困难游戏:这个区间的问题,就好像一个困难的游戏,通关几乎不可能,但这事儿没那么重要。
  • 区间3,解决度低、关键度高——无底洞:这是很多人容易陷入的无底洞。
    • 因为关键度高,所以你会觉得要多花时间、需要非常谨慎,可是,问题的解决度明明很低。比如股市,关键度很高,可你天天挂在心上、天天研究,跟不研究比起来,结果也不会有多少差别。
    • 将时间花在这些问题上,同样是一种浪费。并且,长久将自己陷在这个区间不能自拔,会导致自己毫无成就感、更加焦虑。
    • 对于这类无底洞的问题,倒不如调用你的情绪脑,听从内心的直觉,而不是陷入理性分析中无法自拔。
    • 因为,在面临一些极其复杂的问题时,信息量会超过人脑可处理的信息量,这时候,我们的情绪脑反而比理性脑更加靠谱。
  • 区间4,解决度高、关键度高——高价值陷阱:这个区间才是我们要花时间的地方,花时间解决可以产出结果、价值又高的事情。但是,这里也会有陷阱。
    • 因为重视,很多人总会在内心漫无目的地反复思量,却不会行动。你以为自己在思考和解决问题,其实只是在困扰和焦虑中耗费精力。
    • 比如,很多人对现状不满,想要转行,于是每天都在思考:我该转什么行呢?期望哪天灵光乍现,找到自己毕生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但说实话,按这种方式想下去,一辈子也很难有结果,因为这根本不是思考,只是困扰。
    • 真正的思考,是你需要收集信息、自我剖析、咨询他人、分析各种可能、最后进行选择。职业选择的问题,本书也会进行阐述,你可以按照方法进行真正的思考。
    • 所以,面对高价值问题的时候,你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思考,而不是困扰。
    •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困扰(通常的表现为:反复思量、毫无进展,而且你知道这样下去根本找不到答案),马上停止下来,避免落入陷阱。

如何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问题

实际上,找到高价值问题并不难,你只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在看到问题之后,不要马上解决,而是拿出我提供的这个清单过一遍。

  • 清单问题1 :澄清需求——我是否清楚该问题/ 任务的背景、目的、关键利益方、可用资源、时间要求?
  • 清单问题2 :挖掘诉求——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挑战? ta 的真正诉求是什么?这个诉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可以怎么帮助ta实现?(若不是跟人相关的问题,此条可略过)
  • 清单问题3 :找准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事情就会都顺利了?我解决的只是表象问题、还是真正成因?
  • 清单问题4 :确定关键——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必须被解决?是否有其它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我去花时间?
  • 清单问题5 :确定可行——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可以被解决?我解决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久?这个时间是否可被接受?
  • 清单问题6 :正确思考——这个问题我思量多久了?有没有进展?继续如此,是否有可能找到答案?(当你因为无法进展而苦恼的时候,问这个问题)

“活的思维”与“死的知识”——清晰的思维不是无法培养的

  1. 结构化思维是可培养且价值度高的能力,几乎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2. 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沟通不清的情况,沟通不清楚就是还没思考透。
  3. 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思考结构,再填充内容。
  4. 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找到结构,具体方法分为四步:头脑风暴、连线分组、结构提炼、观点补充。
  5. 大多数结构都是常见的类型,找不到结构的时候,可以往这些常见类型上面靠:时间、空间、三要素、二维矩阵、流程、利益相关方。

结构化思维比你想象得重要一万倍

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进行归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而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它的作用在于:

  1. 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 方便我们与人沟通,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有些人常说自己沟通能力差,其实本质上不是沟通问题,而是思维问题,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但是沟通不清的人,因为思维也是沟通的一部分。
  3. 互联网时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信息只是信息,可如果有了结构化思维,就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调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

结构化思维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如果我用一个两维矩阵来分析的话,可以看到,结构化思维能力,是既能够被培养同时价值度又高的能力。

如何拥有结构化思维

当你面临一个难题的时候,该如何去寻找结构呢?这里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找结构,一种是自下而上地归纳提炼结构。

第一,自上而下找结构: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

第二,自下而上归纳总结成结构: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四种方式把信息结构化.第一步,头脑风暴。拿一张A4 纸,横过来,把你脑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来。并且,当你觉得都列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读一遍这些碎片想法,将类似的进行连线。

(关于上图的说明:为了画图方便,图上是将想法横着排列了。实际上,你在A4纸上列碎片想法的时候,这些想法是纵向排列的,更便于你思考。)

第二步,连线分组。根据连线的情况,将想法进行分组。并且,在分组之后,总结一下每组思想的共性,便于下一步提炼结构。

第三步,提炼结构。看一下这些分组,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等,按照这样的规律,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

这一步需要用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来决定分组调整。也就是说,对于你的论述主题,这些分组完全可以代表,同时,这些组之间又不会存在相互包含及重叠。

第四步,完善观点。确定了结构之后,看每个结构之下是否还需要补充其他信息,最后完善思路。当然,当你完成了这些信息和观点的结构化之后,你还需要完善一下你的主题。

找结构的一些技巧

给出两点最重要的技巧:

第一,通过常见结构类型来推导结构:你会发现,很多结构其实都很相像。

我按照使用频率,列了一些思维结构类型,有一些是非常常见的。

简单的:时间、空间,等等。

  • 三要素类: 比如,3C 战略三角(Corporation 公司,Customer 顾客,Competition 竞争对手)。
  • 二维矩阵类:比如前面提到的任务分析矩阵(紧急性、重要性)。
  • 流程类:比如产品价值链(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服务,等等)。
  • 利益相关方类:比如波特五力模型(影响企业竞争战略的五种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购买者)。

第二,通过学习知识来积累结构,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跳出固有思维——为什么有些人条理清晰,却没有洞见

  1. 逻辑严密的垂直思维存在局限性,而天马行空的水平思维,会让你更有创造力。
  2. 创新解决问题的五字诀:信、放、虑、收、行。
  3. 开脑洞(放)的正确姿势:6W 问题、SCAMPER、重新表述问题、反向问题、用比喻、随机输入。
  4. 解除思维限制、打开脑洞之前,先解除外在标签对自我的限制,承认自己的多样性。

刻意练习获得创造力

为了便于理解,整个流程我总结成了五字诀“信放虑收行”,如下图:

  • 信:从观念上、信息上做好创造的准备。
  • 放:将自己的思维信马由缰地放出去,打开脑洞。
  • 虑:过滤掉那些不靠谱的想法。
  • 收:将思维收回来,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方案,这一步,我们用到的是之前提到的结构化思维。
  • 行:执行和跟进。

我们的独立思考:既不独立,也不思考——你以为的“真相”,其实只是“立场”

  1. 大部分时候,我们本能地喜欢与己相同的观点,却不爱追究真正的事实。
  2. 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但我们常常很难做到,因为这种思维是反直觉的、思考的结果可能是令人沮丧的、而且我们的教育并未着重培养这一思维。
  3. 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日益爆炸,倘若我们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一直处于“一觉醒来价值观就会被颠覆”的动荡中。
  4. 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议题称为描述性议题,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议题称为规定性议题。
  5. 描述性议题的结论如果正确,可以称为“事实”,而规定性议题的结论,称为“观点”。
  6. 问题的论述应当包括以下要素:论题、理由、结论、逻辑、证据/ 事实、假设。
  7. 当我们对一个论述展开独立思考的时候,通常可以思考这些问题:逻辑是否存在漏洞,导致给出的理由推导不足以推导出结论;存在何种隐藏的价值观假设,该价值观你是否认可;证据/ 事实是否足以支持理由;是否隐藏/模糊不利证据或事实。
  8. 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我们还应当注意: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不要轻易相信下意识的判断;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筛选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花同样的力气进行思考;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

多数时候,我们在乎的只是观点,而非事实

大部分人所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事实,我们在乎的,是观点。

所以你会看到,每次热点事件出来,各大自媒体迅速跟上,各自选取一个角度,找准他们读者群体的情绪诉求、拼命用言语煽动,为了达到最佳煽动效果,文章充斥着对事实的猜测,却鲜少有理由、逻辑和证据。

独立思考,远比想象中困难

首先,独立思考是反人性、反直觉的。

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目的是去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它是否违背我们下意识的思维方式的。

其次,独立思考的结果常常是让人难过的。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有钱的人往往不快乐;30 岁之前必做十件事;他很忙,因为他不够爱你……

这些结论完全经不起推敲,然而却迎合了我们的急切心理:人生这么复杂,如果能用一句话、一篇文章概括,那该多好。

最后,独立思考也受教育所限。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目的都在于让我们记住“结论”,至于论证是不是完整,这是无需讨论、甚至不可讨论的。

在此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们,几乎所有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样的过程:

刺激(外界的刺激摧毁我们的固有观念)、怀疑(怀疑自己过往坚持了多年的信念)、解构(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终于被打破)、重建(吸收新的信息,见识更大的世界,重建思维和观念)。

独立思考的最佳方式是提问

我们需要先区分几个基本概念。

1.区分基本概念

  • 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与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
    • 有些论题,比如“牛奶是白的吗”,它的结论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讨论的是“世界是什么”,这是描述性议题。
    • 有些议题,比如公共场所是否应该禁烟?跟个人的主观看法有关,讨论的
    • “世界应该是什么”,这是规定性议题。
    • 面对描述性议题时,我们往往可以诉诸科学、诉诸领域专家,或者等待科学进步来解决,若非专业人士,我们往往更关注最后的结论。
    • 但在面对规定性议题时,关注结论没有意义,只会变成不同立场的相互攻击,因为这些论题从来没有正确答案,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整个论证过程。
  • 事实(Fact)与观点(Opinion):
    • 如果针对描述性论题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事实。比如,多吃蔬菜有利于健康。
    • 而另一个说法,比如,蔬菜没有荤菜好吃,则是观点,它是规定性议题的结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2.问问题

在厘清概念之后,我们需要开始去反思论述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在论述问题的时候,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 论题:比如,范冰冰是不是美女?
  • 理由:美女是指外表让人产生愉悦心情的女性;范冰冰外表让人心情愉悦;范冰冰是女性。
  • 结论:范冰冰是美女。
  • 逻辑:从给出的理由是否能够推导出结论。在这个例子里面,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得出结论,所以逻辑非常严密。
  • 证据/ 事实:除了这些要素以外,很多理由是需要证据/ 事实来证明的。
    • 比如,范冰冰的外表让人心情愉悦,这是个规定性论述,是需要证据的。
    • 我们可以说,经过对100 万网友的问卷调研,90% 的人认为,范冰冰的外表让人心情愉悦。
    • 而另外一个理由,范冰冰是女性,这是个描述性论述,只需事实来支撑就可以。
  • 假设:一些理由还可能存在假设,比如,其中一个理由:美女是指外表让人产生愉悦心情的女性。但是,如果换一个人,ta 可能会说:美女还需要内心善良。所以,这是需要假设的。

综合这些要素,我对论述中容易犯的一些错误,做了个总结。不管是在反思自己还是反思他人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加以注意:

  • 第一,这个理由是否能够推出结论?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 常见的逻辑漏洞,不外乎以下类型:
      • 人身攻击: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非直接陈述理由。比如,针对老虎事件,一些网络文章并未直接讨论事实,而去说女游客是小三、是医闹。
      • 虚假的两难选择:明明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比如,女游客脾气差、破坏了规则,她有责任,所以动物园就没有任何责任,也无需改善管理。这种非黑即白的错误逻辑,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 相关当因果:先后发生或者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件事,被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比如,成功人士比普通人更早起,所以,你要坚持早起打卡,就离成功不远了。再比如,颜值高的人平均收入高于颜值低的人,所以收入高是因为颜值高。
      • 诉诸感情:使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注意力,让读者忽视论证过程。比如,“你!太!老!实!所以才没成功!”再比如,“不注意形象,活该你单身一辈子!”
      • 乱扣帽子:创造出一个简单的名词,来概括和简化复杂的事情,然而并没有真正发现原因。比如,绿茶X、心机X、独立X 以及各种衍生出来的这类词语,一旦有谁的任何行为不符合自身价值观,立马扣上这些帽子,将问题极度简化,而不去深究其它事实。
  • 第二,是否隐藏了自己的某种价值观假设。
    • 理所当然地认为一种价值观凌驾于另一种价值观之上。比如,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可以自驾入园,但上海的野生动物园都是不让自驾入园的,而是必须乘坐全封闭的安全车。
    • 谁的做法更对呢?很难说。
    • 如果你认同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做法,就是认同个人责任大于集体责任,
    • 认同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做法,就是认同集体责任大于个人责任。
    • 类似的还有,公平与效率,忠诚与诚实,秩序与自由,环境与经济,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很难调和又没有好坏的价值观。
    • 当我们接触信息时、当我们迅速做了判断时,你需要知道,这里面究竟隐藏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够让我们有意识地接受和摒弃一些信息。
    • 并且,倘若不是常见的两难价值观,而是非常偏激的价值观,你就要警惕了,而不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味地认同和吸收。
  • 第三,证据/ 事实是否有效支撑理由。
    • 这里有个故事,或许你听过:某大公司引进了一条肥皂生产线,但是生产线有缺陷:有的肥皂盒是空的,没有装进肥皂就下产线了。于是该公司成立了一个以几名博士为核心的团队,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耗费数十万资金后,工程师们综合采用了机械、自动化、X 射线探测等技术,当有空盒经过的时候,一条机械臂会自动将空盒从产线上拿走。
    • 另外一家乡镇企业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管理产线的小工找来一台大功率电风扇,摆在产线旁,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几百块的成本就解决了问题。
    • 这个鸡汤故事流传了小几十年了,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大概是:高学历没什么好骄傲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学历高低,小工也能比博士强。
    •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解肥皂包装产线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故事有很大的漏洞),即便故事是真的,能得出这个结论吗?
    • 实际上,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证据是: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研究报告、数据,等等。
    • 但是,以上文章的证据除了明显捏造的故事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证据,最后却神奇地得出了人生道理和成功路径。
  • 第四,是否存在故意隐藏或模糊不利证据/ 事实。
    • 新闻无需撒谎,它只需给出“部分真相”,就可以达到操纵民意的目的。
    • 在生活中,两个人吵架,我们去劝和,都会知道要听取双方意见之后再做判断和劝导,然而具体到新闻事件里,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完一面之词就下了判断呢?
    •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挑动起常见的社会矛盾,而且又属于专业领域时,我们先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偏激的言论。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这背后是否隐藏了信息,是否有我们的知识所不能触及的角度。

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这些

  1. 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避免先入为主,避免“我的就是比你好的”。
  2. 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轻易肯定。
  3. 筛选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对每句话都进行批判性思考,倘若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法写文章、没办法说话甚至没办法生活了。
  4. 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独立思考的人,通常有这样的特征,具有自主性、满怀好奇心、为人谦恭有礼、常常以理服人而非人身攻击。倘若我们经常跟这类人相处,便能够帮助我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04 提升沟通能力 如何成为高段位沟通者

为什么你总是有口难言——如何做好临场发言

  1. 用结构化思维进行临场发言的步骤:想主题、搭架子、填素材。
  2. 想主题的注意点:迅速找到一个视角,并在第一句话就抛出观点。
  3. 架子有三种类型:时间架、空间架、三角架。
  4. 填素材的时候,需要注意承上启下,以使听众跟着思考。
  5. 如何练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累架子;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练套路。

如何让你的演讲信息结构化

用结构化思维,帮助你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沟通,关键是三个步骤:

  1. 想主题:迅速找到一个切入点,第一句就说出自己的观点。
  2. 搭架子:在论证观点时,思考一个结构(时间、空间、程度),并只说三点,这称为三个“架子”。
  3. 填素材:每个架子里,填充一些事例、数据等,来推进论据向观点靠近。

如何讲好主题

首先,迅速选取一个视角。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通常我们表达观点的方式可能有两种:一是全面的肤浅,二是片面的深刻。

另一方面,当你只有几分钟的发言时间时,面面俱到,无法展开,别人听起来就会觉得,你说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说。

如何找到架子

架子指的是:提炼出来的结构关键词。架子一方面充当提示语,有了它,你不至于一点都说不出来,另一方面又是帮你梳理信息的工具。

类型一,时间架: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脑子里的信息整理输出举例如下:

  • 问:你是做什么的?
  • 答:我在一家外资企业做员工培训工作。
  • 问:你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 答:总体来说,我的工作是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前,我会联系讲师、学员、酒店等确认准备工作。培训中,我会在现场进行协调、为讲师和学员服务。培训后,我会通过学员工作场所访谈等方式跟进培训效果,今后改进。

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说话。

时间类的架子,其实不局限于时间这个狭窄的概念,还包括一切有先后或因果顺序的结构。因此,时间类的架子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 代表时间的词:过去、现在、将来;上午、中午、下午;一点、两点、三点。
  • 代表阶段的词:研发、试产、投产;少年、青年、壮年;前期、中期、后期。
  • 代表步骤的词: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流程一、流程二、流程三;首先、然后、最后。

类型二,空间架:按照地点的顺序整理思路之前关于培训的例子,如果不按照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来讲,按照办公室、酒店会议厅、学员工作场所这三个地点来讲,也同样可以表达出意思。

用空间架的好处是,听众脑子里很容易出现具体场景,有视觉化效果,能够更好理解你说话的意思。

举例如下:

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合家团圆,一起喜迎春节。

广州:舞龙舞狮。

北京:全家一起包饺子。

南京:写春联以及贴春联。

它的结构也是一样的:主题、架子、素材。只是架子是一些代表地点的词。

接下来给大家一些空间法的架子:

  • 代表地理位置:美洲、欧洲、亚洲;北京、上海、广州;实验室、流水线、4S 店。
  • 代表视觉区域:外壳、屏幕、键盘;脑、肩、心。

类型三, 三角架:按照三个方面的顺序整理思路。看如下例子: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激情、亲密和承诺。

按照激情、亲密、承诺的顺序说话,这种方式叫做三角法。

三角法的架子通常有以下几类:

  • 代表三个方面(三件事)的词:语法、修辞、逻辑;提高沟通效果、提高影响力、
  • 提高印象分;多学、多听、多练。
  • 代表三类人的词:孩子、丈夫、自己;客户、员工、股东;领导、同事、下属。

三角法的最大特点是:能把一件事情客观地说清楚。

用这三种方法找架子的时候,可以尽量使用MECE 原则(Mutually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架子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个原则在本书之前讲结构化思维的时候也提到过,这样会给人逻辑更加严密的感觉。

如何愉快地闲聊——聊天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1. 如果我们跟人聊天,想让对方觉得愉快,需要:控制话题的长度和节奏、适时表达认同、与对方感同身受。
  2. 聊天不是辩论、不是汇报工作,更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3. 如何控制长度和节奏:当对方抛出话题的时候,从六大角度延展;当自己抛出话题的时候,不要抛出封闭式问题,可以是一些关于对方人生和职业经历的话题;不想继续的时候,以事情、口号或者表情来结束。
  4. 如何适时表达认同:借助表情、善于倾听、赞美对方。
  5. 如何表达不认同:委婉地表达、给别人期望。
  6. 如何与对方感同身受: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穿上对方的鞋、暂时放下自我。

如何控制聊天长度和节奏

要想很好地控制聊天长度和节奏,就需要能够自如地延展和结束话题。

  1. 当对方抛出话题的时候,你该如何延展简单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来思考和回应这个问题,我分别举例说明:
    • 角度一——历史:这个现象跟过去有何不同?这个现象是否牵扯到过去的某种现象对方:“今天天气不错啊!”你:“是啊,以往这个季节可是经常下雨呢。”
    • 角度二——原因: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对方:“今天小胖看起来很开心。”
      • 你:“对啊,我觉得他最近瘦了,是不是减肥成功了?还是相亲成功了?”
    • 角度三——范围:这个现象发生的范围对方:“上海的房价好贵啊,一个月5W还那么破一个地方。”
      • 你:“是啊,我看北上广现在都涨疯了。但是,二线城市明显低多了,最近也没怎么涨。”
    • 角度四——具化:把一个现象缩小到个体身上,举一个你知道的有趣的例子对方:“最近朋友圈都在晒微信运动哎。”
      • 你:“对啊,你知道吗?我朋友圈里一个人,为了占封面,把手机绑在狗身上。”
    • 角度五——影响:一个现象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对方:“下了两个星期的雨,终于停啦!”
      • 你:“对啊,我心情都跟着变好了。还有,今天衣服应该会晒干,终于不用再去买袜子了。”
    • 角度六——未来:关于这件事情的后续进展,有没有什么措施将会采取对方:“最近恐怖袭击发生的频率有点高啊,尤其是巴黎那次。”
      • 你:“是啊,听说法国政府在考虑一些应对措施了,比如打击ISIS,减少接受难民。”
  2. 当自己抛出话题的时候,有什么技巧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抛出封闭式问题。比如,“你喜欢川菜吗?”对方一般会说“不喜欢”或者“很喜欢”。但如果换个问题,“川菜为什么越来越流行”,对方就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了。
    •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在抛出话题的时候,可以是一些关于对方人生和职业经历的话题,比如问一位企业高管,“你当年是如何选择了这个行业的”,对方会有很多故事和阅历跟你分享。我们每个人,在谈论自己的时候,总会比谈论他人更加激情澎湃。
  3. 当你不想继续的时候,如何优雅地结束话题的延展是一方面,但有些时候,你不想跟对方闲聊,但又不能粗鲁地打断,或者说,其实你们双方都想要结束,但你们都尊重对方,不想自己先结束。这个时候,也可以有些技巧:
    • 以事情来结束
      • 睡觉时间:“不早了,你早点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班呢。”
      • 上班时间:“快到公司了,回头再聊哈。”
      • 吃饭时间:“到吃饭时间了,约了朋友,不好意思,下次再聊哦。”
      • 我的经验是,不要说一些很快能做完的事情,或者能引起新一轮话题的事情,比如你说“我要看电视剧了”,对方很可能问你“看什么电视剧啊”,然后又要掀起新一轮聊天高潮。
      • 再比如,“我下楼拿个快递”,“我回个邮件”,诸如此类的借口也不要用,否则对方很可能期待几分钟后继续。
    • 以口号式的祝福或赞美结束
      • 比如以下这些场景:
      • 对方谈论一些激动人心的想法,反复强调。
      • 你可以回应:“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加油!”
      • 对方吐槽社会,翻来倒去。
      • 你可以回应:“我也觉得这特别不合理,但我相信会渐渐好起来的!”
      • 对方大倒苦水,对自己恨铁不成钢。
      • 你可以回应:“创业总是会经历低谷的,我相信你的能力,一定可以很快走出来!”
    • 以表情结束(适用于线上聊天)
      • 以表情来结束,并且不再回复其它文字。既不显得生硬,又能够适时结束。用这种方式,对方也会很容易明白。

说事实不如讲故事——你很难说服人,是因为你没用这个套路

  1. 任何想要说服别人、激发对方情感的场合,你都需要故事,因为只有故事才能引发共情。
  2. 好的故事都具备这些要素:基本要素(冲突< 渴望、障碍>、行动、结局)+附加要素(情感、展示)。
  3. 商业故事与小说故事遵循同样的方法,但商业故事有四大特点:渴望是挖掘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目的性很强所以故事是从结局倒推的;并非所有故事都需要情感;展示往往包含很多数字和案例。
  4. 常见的商业故事类型: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儿、教育展望、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如何控制聊天长度和节奏

要想很好地控制聊天长度和节奏,就需要能够自如地延展和结束话题。

  1. 当对方抛出话题的时候,你该如何延展简单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来思考和回应这个问题,我分别举例说明:
    • 角度一——历史:这个现象跟过去有何不同?这个现象是否牵扯到过去的某种现象对方:“今天天气不错啊!”。你:“是啊,以往这个季节可是经常下雨呢。”
    • 角度二——原因: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对方:“今天小胖看起来很开心。”。你:“对啊,我觉得他最近瘦了,是不是减肥成功了?还是相亲成功了?”
    • 角度三——范围:这个现象发生的范围对方:“上海的房价好贵啊,一个月5W还那么破一个地方。”。你:“是啊,我看北上广现在都涨疯了。但是,二线城市明显低多了,最近也没怎么涨。”
    • 角度四——具化:把一个现象缩小到个体身上,举一个你知道的有趣的例子对方:“最近朋友圈都在晒微信运动哎。”。你:“对啊,你知道吗?我朋友圈里一个人,为了占封面,把手机绑在狗身上。”
    • 角度五——影响:一个现象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对方:“下了两个星期的雨,终于停啦!”。你:“对啊,我心情都跟着变好了。还有,今天衣服应该会晒干,终于不用再去买袜子了。”
    • 角度六——未来:关于这件事情的后续进展,有没有什么措施将会采取对方:“最近恐怖袭击发生的频率有点高啊,尤其是巴黎那次。”。你:“是啊,听说法国政府在考虑一些应对措施了,比如打击ISIS,减少接受难民。”
  2. 当自己抛出话题的时候,有什么技巧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抛出封闭式问题。比如,“你喜欢川菜吗?”对方一般会说“不喜欢”或者“很喜欢”。但如果换个问题,“川菜为什么越来越流行”,对方就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了。
    •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在抛出话题的时候,可以是一些关于对方人生和职业经历的话题,比如问一位企业高管,“你当年是如何选择了这个行业的”,对方会有很多故事和阅历跟你分享。我们每个人,在谈论自己的时候,总会比谈论他人更加激情澎湃。
  3. 当你不想继续的时候,如何优雅地结束话题的延展是一方面,但有些时候,你不想跟对方闲聊,但又不能粗鲁地打断,或者说,其实你们双方都想要结束,但你们都尊重对方,不想自己先结束。这个时候,也可以有些技巧:
    • 以事情来结束
      • 睡觉时间:“不早了,你早点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班呢。”
      • 上班时间:“快到公司了,回头再聊哈。”
      • 吃饭时间:“到吃饭时间了,约了朋友,不好意思,下次再聊哦。”
      • 我的经验是,不要说一些很快能做完的事情,或者能引起新一轮话题的事情,比如你说“我要看电视剧了”,对方很可能问你“看什么电视剧啊”,然后又要掀起新一轮聊天高潮。
      • 再比如,“我下楼拿个快递”,“我回个邮件”,诸如此类的借口也不要用,否则对方很可能期待几分钟后继续。
    • 以口号式的祝福或赞美结束
      • 对方谈论一些激动人心的想法,反复强调。
      • 你可以回应:“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加油!”
      • 对方吐槽社会,翻来倒去。
      • 你可以回应:“我也觉得这特别不合理,但我相信会渐渐好起来的!”
      • 对方大倒苦水,对自己恨铁不成钢。
      • 你可以回应:“创业总是会经历低谷的,我相信你的能力,一定可以很快走出来!”
    • 以表情结束(适用于线上聊天)
      • 以表情来结束,并且不再回复其它文字。既不显得生硬,又能够适时结束。用这种方式,对方也会很容易明白。

拓展弱联系——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并非来源于好朋友

  1. 强联系,是指你们处于同一个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娱乐,你们的相处时间较长,通常想法也倾向于相似。
  2. 弱联系,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认识、但不那么关心,通常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
  3. 弱联系的真正作用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弱联系理论常常应用于找工作、商业合作等信息依赖性社交事件。
  4. 拓展弱联系的方法:离开舒适区、选对圈子、差异化定位、摆对态度、用好技巧、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
  5. 离开舒适区的方法:朋友引荐、主动建立不同圈子间的连接、找到共同话题。
  6. 选择圈子的标准:与现有圈子重合度不要太高、可以为你带来价值、你可以对这个圈子贡献价值。
  7. 根据你的性格、资源等,可有四种人际网络的定位: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8. 如何摆对态度:保持真诚、保持平等、记得寄予。
  9. 这些技巧需要注意:根据场合来塑造外在形象、根据对象来决定你说话的时间、向对方展现能力、能力不足的时候展示潜力。
  10. 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别因此忽略强关系、弱关系也可以转化为强关系、投资自己比投资别人更加靠谱。

弱联系与强联系的不同角色

根据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研究,每个人的社交网络中,最核心的圈子有3-5 人,最为亲密。然后是12-15 人,失去他们会给你带来重创。继而是30-40 人,这是你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群。然后是150人,而这150 人是人类智力允许其拥有的稳定网络的人数上限(也被称为邓巴数字)。

社交产品Path,规定好友上限人数不超过150,就是基于这个理论。

而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人际关系根据心理距离的远近,又分为强联系弱联系

强联系是指,你们处于同一个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娱乐,你们的相处时间较长,通常想法也倾向于相似。

而所谓弱联系,就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认识、但不那么关心,可能是朋友的朋友,或者刚认识不久的人,你们的想法常常不同。弱联系通常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广义的价值,不仅仅是指经济价值。

“弱联系”的真正作用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它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以及价值的交换。

这也就是为什么,弱联系理论常常应用于找工作、商业合作、相亲这样的信息依赖性社交事件。

总之,强联系数量,人与人之间其实不会差很多,它决定的是你的人际网络深度。而往往决定你人际网络广度的,却是你的弱联系数量。

05 选择合适平台 借助平台成就不可取代的自己

职业规划应规划什么——90%的人不会做职业规划

  1. 每个职场人都需要做个人职业规划,就跟企业需要做战略规划一样。
  2. 我们应该在掌握方法之后,自己做规划,而不要期待他人给出答案。
  3. 职业规划的三要素:价值规划、扬长避短、关注外部。
    • 价值规划:如何通过规划,让自己的价值(知识、技能、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 扬长避短:了解自己的意愿和擅长,才知道自己接下来可以走什么路。
    • 关注外部:在进行个人规划时,外部环境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包括行业内人才供需关系、企业组织形式变化,等等。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像企业一样,给自己做规划

  1.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是从企业商业模式中演变而来,因此借助它,有利于我们拔高思维高度,去思考策略层面的事情。
  2. 画布共有九大因素: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客户群体、价值服务、渠道通路、客户关系、重要合作伙伴、收入来源和成本结构。
  3. 画布有三大用途:职业诊断、职业选择、职业规划。
  4. 用画布做诊断的关键在于:发现因素之间的不匹配。
  5. 常见的不匹配情形:关键业务跟核心资源不匹配;价值服务跟客户群体不匹配;渠道通路与客户群体不匹配。

主副业选择——如何成为斜杠青年

  1. 任何一份职业中,我们的诉求无非是三个方面:愉悦、成就、金钱。三个诉求将职业划分为七大类型。
  2. 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可以满足你对事业的全部幻想,就像你很难找到一个另一半,可以满足你对异性的全部幻想一样。
  3. 当我们选择主业、副业、爱好的时候,选那些诉求互补的,而不是诉求重合的,否则只会让你的缺憾加倍。
  4. 职业类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相应调整。
  5. 寻找兴趣的三个方法:多尝试、多总结、做测评。其中的总结可以使用文中的总结清单,而测评只是辅助,不可全信。
  6. 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任何事情,接触皮毛的时候都不要谈兴趣;兴趣也不是爱好,而是热情的来源。
  7. 寻找自己擅长领域的两种方:自我总结、他人反馈。
  8. 有些能力,大部分属于天生,而有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来提升的。对于可培养的能力,不应当以此作为标尺去寻找职业,而应该是先提升能力,然后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

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借助平台的正确姿势

  1. 一切让你可以达到另一个高度的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平台。所以,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
  2. 平台的主要类型:靠策略、靠宣传、靠产品、靠企业、靠老板、靠伙伴、靠家庭。
  3. 在选择企业平台这件事情上,除了薪酬以外,你需要重点考虑:培养和发展机会、人脉和声誉、是否进入HIPO名单。
  4. 如果你发现自己跟老板很投缘,而且他符合这些特征,那么不妨考虑一下:对未来的判断常常很准、自身能力强、关心你、善于辅导你成长、为人正直。
  5. 年轻的时候,选择志同道合且能力相当的伙伴,能够互相促进。
  6. 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平台。
  7. 在该长本事的时候长本事,该靠平台的时候靠平台,别搞乱了。

抓住机会,才能弯道超车——如何利用企业资源来提升个人价值

  1. 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将越来越平台化,表现为:更替、无界、联盟和分化。
  2. 我们应该不断通过提问,时刻关注自己行业的发展动向。
  3. 主动发现机会,利用企业资源提升自我价值,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4. 如果希望联盟,就去那些相对依赖人的行业。
  5. 最重要的是,不只是个人,企业也应当关注这些趋势,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

06 破除思维定式 哪些思维方式会终生阻碍你

努力和结果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如何拥有一个高性价比人生

  1. 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60 分,但是到80 分就需要成倍的努力,到90 分则更甚。这并非是因为60 分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2. 60 分的成绩最容易获得、性价比又高,但人数众多、僧多粥少。所以,考虑资源和人数分布的因素,性价比最高已经不是60 分了,而是90 分及以上,尽管它的风险最高。
  3. 高性价比的努力方法:有所取舍,采用“T”字型的努力方式;掌握方法,别让大脑偷懒;调节情绪,清楚自己在哪个阶段,从而调整心态。

牢牢困住大部分人的错误意识——如何才能不做纸牌魔术里的观众

  1.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植入了大量错误的意识,而我们的大多数焦虑、迷茫、踟蹰、沮丧……几乎都来源于此。
  2. 工作不等于付出,而生活也不等于享受。付出不等于痛苦,而享受也不等于快乐。
  3. 我们追求的根本不是痛苦与快乐的平衡,而是长期快乐与短期快乐之间的平衡。
  4. 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性格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代表你对这件事的一种偏好,而不代表能否做好。
  5. 面对你的天性,去做一双鞋,而不是去拔钉子。
  6. 如果在每次挫折和失败之后,就进入恢复模式,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需要疗伤,那就阻碍了这些挫折和失败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视角,以及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斗志。

别给自己贴标签——长期的标签将成为一个自证预言

  1. 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给一类人贴上标签进行分类,形成一种固定看法的行为,称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
  2. 来源于过去的教育以及经历的刻板印象,很可能是一种偏见。
  3. 贴标签的原因:对抗恐惧、抱团竞争、便利社交。
  4. 我们常常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人:对熟悉的人,常常把他看成一个有个性的人,而对不熟悉的人,倾向于进行归类。
  5. 标签的负面作用:导致消极行为、引起焦虑感、阻碍深层社交。
  6. 如何避免对他人贴标签:建立意识、接触外群、见识世界。
  7. 如何避免被动贴标签:了解自己、多看反例、提升地位。

07 回归真实的自己 善用情绪,才能掌控人生

情商的真正意义——情商不只是对别人,更多是对自己

  1. 情商不只是如何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自己,把情商等同于会说话,是大大的理解误区。
  2. 仅谈情商没有意义,因为它是多个影响因素的结果,要有针对性地提升。
  3. 长久受困于情绪,会阻碍我们进入其它层次,比如思维、价值观、愿景。
  4. 应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它——认可它而不要暴力压抑它;觉察它——叫出它的名字,明白它的特点,从而能够聆听它传递的信息;管理它——用行为疏散负面情绪,而不是用负面情绪指导行为,同时移除自己的情绪条件反射。
  5. 应对他人的情绪:感知它——通过他人的身体反应和自己的换位思考来感知对方的情绪;应对它——牢记沟通目标,不要争高下、也无需做好人,而是要寻找双方的共同需求、达成共赢。

如何应对自己的功利心——上进是一种高发慢性病

  1. 上进这个词的核心在于“上”,也就是说,比现在更好。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现在不够好,希望通过努力变得更好。
  2. 上进跟努力是不一样的,努力是付出,而上进是结果。
  3. 太过上进不仅带来情绪和心态上的负面影响,常常还会导致: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失去过程的快乐、牺牲长远发展换取短期进步。
  4. 让自己别太上进的方法:放低自己,承认自己一无是处;关注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不要太快、效率太高;放弃那些你十分抗拒、或者努力很久而不得的东西。

如何与性格“缺陷”和平相处——性格很难改变,那要怎么活下去

  1. 那些知道自己无法战胜天性、所以想一些其它措施弥补、避免跟天性正面对抗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
  2. 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度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
  3. 25 岁到30 岁,是我们认清自己、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