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notes

张俊的读书笔记

View project on GitHub

cover

作者: [法] 高宣扬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7-20
页数: 400
定价: 79.00
装帧: 精装
丛书: 高宣扬文集
ISBN: 9787313171559

豆瓣链接

第1章 结构主义的孕育过程

第一节 结构主义在现代语言学的最初表现

在1878年,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发表了题名为《关于印欧语言中元音的原始系统报告》(Mémoire sur le systéme primitif des voyelles dans les langues Indoeuropéennes)的著作。他认为语言乃是一种集体的习俗,也就是说,反映在语法、语源、语音等方面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例如,在语音方面大多数民族都以a、e、i、o、u作为母音——东方各国是这样,西方各国更是这样——表明人类的语言具有某种共同的结构,也反映那些发明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不管是什么民族——都采用了几乎完全一致的“形式”和“结构”。不过,在索绪尔那里,还没有明确地使用“结构”这个概念,而是采用“习俗”这一概念。

实际上,所谓“习俗”,已经很自然地表达了如下的基本特征:

  1. 它们是先天的,或者,起码是在无意识中继承了祖辈的做法。
  2. 它们是无需经周密思索就可以实行的。任何一种习俗,当人们使用或实行它们的时候,几乎都是出自一种本能。
  3. 它们是为大多数人所奉行的。所有已经成为习俗的事物,都是被大多数人所公认和遵守的。在这点而言,它们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19世纪的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比较语言学,其中心内容则是从假定的原则出发,重新建构起比较理想的母语系统。与此相反,索绪尔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性的结构。他的研究结果,使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是相互规定的实体体系”。换句话说,语言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系统,而构成这一系统的元素是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实体。索绪尔的这一见解非常重要,因为这一见解实际上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结构。

索绪尔的这一见解对以后的结构主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他认为语言结构的关键原则是:语言基本上是一个由对比和相互关联的元素构成的系统。由此,这就向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的结构是什么?这些元素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语言有这样或那样的系统?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为什么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如此等等。

后来的结构主义从索绪尔的观点中引申出这样的结论:语言结构是共时或同时依存的。

索绪尔的思想中有四点对结构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 他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就整体来说,这种系统是互相关联的、有条理的,且是可以被理解的。句法学和语义学一起制定了加于个人之上的一套规则,如果个人要求表达思想,必须遵守这些规则。
  2. 他指出了语言符号,即表意记号的随意性。约定俗成的表意记号既不假定在它与构成意义的概念(即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有一个内在的紧密联系,也不假定它因此具有任何固有的稳定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后来的结构主义者同样认为:事物的结构具有一种难于说明的随意性,与该事物所表达和所显示的意义毫无联系,也没有任何稳定的性质。
  3. 索绪尔在以下两者之间作了一个基本的区别,即一方面是语言——语言习俗,语言学习惯的集合,使得一个人可以了解和被了解;另一方面是说话或言词,或口语,即语言表达的特殊和个别的活动,二者一起构成语言。换句话说,所谓言语,即语言习俗,就是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所显示的形式和对比的完整体系。而所谓说话,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某一个特定的个人的说话行为。顺便说一句,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 )进一步把索绪尔的上述理论区分确定为“能力”和“效行”。
  4. 语言的要素绝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始终互相关联的。索绪尔最直接的继承人曾经倾向于把这一见解发展为如下观点,即结构完全独立于历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和特鲁别兹科伊(Nikolai Trubetzkoy,1890—1938)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在研究语言的深层结构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对于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产生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雅各布森认为,幼儿必须能够控制基本的母音和子音,然后才能衍生出具有标准化顺序的声音模式[见雅各布森与哈勒著:《语言的基本因素》(Jakobson,R. & Halle,M.,Fundamentals of Language,1956,The Hague)]。幼儿首先依照音量的大小建立基本母音和子音的对立关系:

母音(v)        子音(c)
(高能量声音)—— (低能量声音)
(高——密)      (低——疏)

然后再依音调不同,将子音(c)加以区分为低频率(钝)的元素(p)和高频率(锐)的元素(t)。高能量(密)的数颚塞音(k)对应于高能量(密)的母音(a),而低能量(疏)的子音(p,t)则对应于低能量(疏)的母音(钝母音u和锐母音i)。

这段话可以用两个重叠的三角图形来表示(见下图)——这两个三角形分别代表母音和子音系统,而其区分标准是密疏和钝锐状况:

语言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Copenhagen)是由丹麦著名语言学家路易斯·耶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1899—1965)创建的。在他看来,语言不过是一种符号体系罢了,而语言这一符号体系的特点,只有在与其他不同种类的符号体系(如逻辑体系、舞蹈体系等)相比较时,才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哥本哈根学派还主张,语言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现象的范围内,而且必须更广泛地研究人类本身。他们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

由此看来,哥本哈根学派有两个观点对结构主义造成影响:

  1. 他们把语言看作是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符号体系的一种;
  2. 他们主张使语言学的研究引申到人类本性的研究。

布龙菲尔德学派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莱纳德·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了《语言》(Language)一书,奠定这一学派的理论基础。这一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以后,曾在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美国及世界各国。他们特别强调在行为中研究语义,并坚持要揭示行为过程和语言的使用过程关系,因此,他们的原则也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原则”。

综上所述,就是结构主义产生以前,语言学方面所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仅从以上简略的材料,我们就已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结构主义的产生是直接与一百多年来的语言学发展成果互相联系的。

第二节 结构主义在现代社会学的最初表现